返回

第204章 渡渤海直达平壤(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04章 渡渤海直达平壤(下) (第2/3页)



    “是,大人。”

    同时留下来守备的军团其实有三支,分别都只是千人左右,与萧让“亲军”有些区别的是,他们所守备的军舰并不是押运粮草、物资的军舰,而是负责装人的五牙战舰,所以他们距离平壤的距离比萧让更近,大概在二十海里左右。之所以要保持这样的一段距离,那就是为了后面可能出现的危机所留下的“缓冲距离”。而且,他们距离平壤城越近,那不是越容易接应岸上的隋军吗?只是押运军粮的“辎重”部队就没有必要靠那么近了,因为这些“辎重”还属于多出来的那部份“辎重”,其余物资,大多已经被运到岸上随军出发了的。

    *************************************************

    “杀啊!!!”

    萧让在整军开出外海的时候,平壤城下已经杀成一片了。

    来护儿所率领的那四万前军真不亏是江淮两地的百战强兵,只用短短的半天时间就到达了平壤城的城下了,而到达了城下以后,来护儿马上下令三军把平壤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呔,城上的高句丽人听着,识趣的马上打开城门欢迎我王师进城。如若不从,定将你小小城池瞬间踏破……”

    围好了平壤城之后,来护儿自然是派人上前叫阵了。此时的战争方式,那还是有“斗将”这么一说的。具体点来讲就是敌我双方摆好阵式,然后各自派出一员大将进行单打独斗的战争方式。这种战争方式的起源不详,不过最为有名的“斗将”是在三国时期。

    《三国志》记载,曹cāo东征袁绍。命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到了白马坡后,“(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后来樊城一役中。关羽与庞德阵前相斗,庞德一箭shè中关羽面额,此一役实有损美髯公大名。《三国志》还记载了魏将张辽率领五百死士攻破孙权大营一战。此战中,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连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看来张辽之勇不亚于关羽、张飞两位公认的万人敌。另外,《三国志》注解中引《英雄记》称,郭汜攻长安,吕布对郭汜说“且退兵。你我决一胜负。”于是二人对战。吕布以矛刺中郭汜。至于《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长坂坡、张飞夜战马超等经典段子并非正史。

    而隋唐时期的“斗将”1,其实更多的是对上古尚武好勇之气的一种继承,虽然正史中也有对“斗将”场面的一些记载,可实际上,此时“斗将”已非战争中的必要形式了,因为只要双方之间有一方不喜欢这种战争形式的话。这个“斗将”实际上就是斗不起来的。不像三国时代,虽然很多时候一方的武将武技甚为平庸。可是为了面子着想,还是硬着头皮单枪匹马地挑战一代名将。最后的结果自然就很悲催地成为了别人的刀下之鬼。

    “隋军骄庞,此战我军定能胜矣。”

    来护儿以及他手下的四万多强兵都没有想到,被围在城中几乎已经成了“瓮中之鳖”的高句丽人竟然还打着主意要击败他们。

    “轰…轰…轰…”

    突如其来的三声炮响过后,高句丽人出人意料地放下了吊桥,从南门杀了出来。

    “嘿嘿,高元赋酋好胆子。众将士,给本帅杀!”

    来护儿一声令下,四万多的隋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向高句丽人扑上去。

    不愧是大隋的“百战强兵”啊,全军压上去以后,出城的高句丽人只短短的“抵抗”了半个时辰就开始向城中“败退”了。

    “杀!先进城者,赏黄金百两,活捉高元贼酋者!赏黄金千两,连升三级!”

    正所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四万多的大隋强兵在听到来护儿的话之后就更加疯狂了,结果就是败退的高句丽人根本没能拉开与隋军的距离,于是被隋军“恰到好处”地占领城门,接着大批的隋军就疯涌而入了。

    “好,大事定矣!”

    看到这一幕,来护儿大喜。

    攻打这“平壤城”,实际上比他想像的更容易,于是他很快就志得意满起来了,最后连续下令还在城外的隋军马上全军压上,很快,隋军迅速占据了“平壤城”的外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