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七章 反乌托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七章 反乌托邦 (第2/3页)

不好色,不爱赌,不喜闹,熟读诸子兵法,素稔史记名篇,偏好鲁迅,喜爱莎士比亚,热爱柴科夫斯基,每看一遍《忏悔录》都会被触动,每翻一遍《基督山伯爵》都会被打动,懂得烹饪,时常怀旧,留声机里播放黑碟老歌,一手草书离尘脱俗。他似乎并不属于他所在的时代,他所在的世界,他好像去错了时空的流亡贵族,自得其乐,但离群索居。没有任何理由的,张至清总是让萧云想起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一缕檀香,伦敦老_城区爬满常春藤的一堵灰墙,落雨的杭州上塘河,浓雾中维多利亚式样的街灯,一切旧的,美丽的,而又昏暗的事物。

    “七,你是不是有话要问我?”张至清双手负在身后,双目凝视着葡萄枯藤的一滴水珠。

    “你是官,为什么要涉黑?”萧云直接问道,他想以这个为突破口,了解这个中年人的真实。

    “这不是一个‘黑’字就能概括的,这是江湖,你对江湖的定义了解多少?”张至清反问道。

    “不多。”萧云点燃了一根烟,在自己老子面前抽烟,他多少有点不自在,但又想驱走烦躁。

    “社会保障缺失之处,必有江湖。”张至清回头看了一眼萧云夹在指间的烟,没有表态,继续道,“在《白石老人自述》中,齐白石说起过一段往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大旱灾,饥民一群一群到有钱人家吃饭。‘他们去的时候,排着队伍,鱼贯而进,倒也很守秩序,不是乱抢乱撞的。到了富户家里,自己动手开仓取谷,打米煮饭,但也不是把富户的存谷,完全吃光。吃了几顿饱饭,又往别的地方,换个人家去吃。乡里人称他们为吃排饭。’这是儒家‘礼法’治下,华国乡村里社会保障和救济的场景。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场景并不多见,虽然我们的民众已是最好的民众,可史书里记载更多的,是轰轰烈烈的‘抢大户’,白石老人笔下温情脉脉的传统秩序荡然无存,这便是江湖孕育的温床。”

    萧云讶异地望了一眼张至清,没有说话,只默默抽了一口烟。

    “这个‘江湖’,不是简单的黑社会,也不是一味的暴戾无道,其中就包括了捻党,也包括了捻党之前的天地会、白莲教;还包括了捻党之后的哥老会、义和团、洪门、袍哥、青帮、白枪会、红枪会……甚至于**。这些林林总总的‘江湖’帮会,历史早已留给它们各式各样的定评。天地会和白莲教被贴上了‘反清复明’的标签;哥老会和袍哥们身上既有辛亥的荣光,也有走私鸦片贩卖人口的劣迹;义和团带着蒙昧推动了一场盲目排外运动而被西方惊为‘黄祸’;洪门一直要求他们的‘大哥’孙中山给予自己一个合法的政党身份;根据地里的白枪会和红枪会在国共两党与日军之间艰难地辗转腾挪,**则被定性为‘反动会道门组织’。这些组织,都有着自己的主张或者宗旨,尽管有些主张显得偏激,有些宗旨过于幻想,但也是起到了团结人心推动大势的作用。黑龙团、公子党、白山黑水堂、西狼会,在外人看来,只是一个黑社会组织,但我不这么看,它们迟早将作为推动历史车轮的重要砝码。”张至清语气讲得很平淡,但任谁听了,都会有一种醍醐灌顶欲血喷张的感觉。

    “你想利用它们作为镇压的工具?”萧云反应过来,黑亮双眸惊悚地猛然睁大。

    “任何变革,都需要流血,只有血才能让人们清醒,才能让人们驯服。”张至清淡淡微笑道。

    “你不觉得将你的政治梦想,凌驾于人们的安居乐业,是很残忍的事吗?”萧云捏紧拳头道。

    “有人问孟子,推翻夏桀、商纣,是不是弑君,是不是不义。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什么意思?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人们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