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阳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章 阳关 (第2/3页)

,我们这都是为了你好啊。”赵叔委屈道。

    “我明白你们的心情,但也希望你们能体谅我的苦楚。”沐小青平静道。

    “你就真的能为他牺牲一切吗?”赵叔激动道。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沐小青波澜不惊道。

    赵叔yù说还休,最终还是重重叹了口气,望向漫漫黄沙,再也没说话。

    也罢,就让我陪着小姐再疯狂几回吧,萧云,千万别让我们小姐失望,一定要活着啊!

    ——————

    x疆沙_雅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渭干河绿洲平原的南端,北靠天山,南拥大漠。

    而在沙_雅县的东南边,有一条叫其满的村落,村子挺大,有百来户,近500人的规模。

    村子算是各民族混居,主要是维吾尔族,但也有蒙古族图瓦人,还有一部分汉族、哈萨克族。

    村旁的塔里木河是一片平坦阔地,灰白的河水缓缓流淌着,支支岔岔的河道流过,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河沼,岸边原生和次生的胡杨郁郁葱葱,河漫滩上生着红柳,开着芦苇花。两只像是鹤的水鸟踮着细长的双脚慢悠悠地在水中,抬起脚又扎进脚地觅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或是水草,白sè的身子优雅地晃动着。

    由于方圆十里还有几条小村落,而其满村正是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这里也形成了一个小集市。

    集市这个词,在维吾尔语里称之为“巴扎”,一到巴扎天,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会纷纷前来“赶巴扎”。通常是每星期一次,多在星期五或星期rì;如果几个巴扎相邻,还会把时间错开。小商小贩们也抓住时机,在巴扎上占位设摊,扬声叫卖。一些农民把自家生产的少量瓜果、蛋禽、羊只、驴马、手工制品之类拿到巴扎上兜售。卖小吃、冰水、酸nǎi的也会穿插其间,一时人如cháo涌,热闹非凡。

    今天,恰好是其满村的巴扎rì,村东头那些有门面的店铺全开了,外面的地摊也是满坑满谷。

    这时,从村外边驶进了三辆汽车,清一sè的吉普牧马人,苏a牌照,慢慢地通过巴扎大道。

    一时间,车鸣、驴叫、人喊,交织而成的高八度,汇集成了一首绝无仅有的巴扎“交响乐”。

    那三辆吉普牧马人在周围找了一圈子,才终于见缝插针,在河边一块狭长的空地上停好了车。

    须臾,牧马人跳下了四个青年,一眼就看得出是南方人,身材都算匀称,一身标准越野装束。

    紧接着,八个身材魁梧的男人又走下来,统一剃着一个干净利落的平头,保镖形象一览无遗。

    这一群来头不小的猛人缓慢穿梭在巴扎中,行人纷纷避让,眼睛也只敢惶恐不安地瞟上几眼。

    那四个青年带着八个保镖来回逛了几遍,想找个饭店吃饭,都望穿秋水了,也没挑到合眼的。

    最后,还是迫不得已回到了最先发现的那家叫“河西面馆”的小店,掏出五千块钱,包了场。

    想污染一个地方,有两种便捷的方法:垃圾,或是钞票。

    维族老板手里拿着厚厚一沓钱,看着在门外等候的那十二个财神爷,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五千块钱啊,这几乎是小店一年的营业额了,能不高兴么?

    好不容易等最后一个客人喝完面汤放下碗筷,老板赶紧像送瘟神一样送客,忙不迭地把外面的十二位财神爷们迎进来,让一个汉族女人帮衬着去下单,转身又吩咐一个伙计堵在门口不让其他客人进来,惹得门外那些饥肠辘辘的农民怨声载道,但一抬头见到屋里那十几个气质迥然的人,又不敢贸贸然闯进来,只得一边暗暗吐沫骂娘,一边往别家小店觅食。

    四个青年围坐一桌,八个保镖左右分两桌坐下,点好菜后,就挥手让老板跟服务员走开。

    “彭世誉,收敛点。”四个青年之一的庞超群敲了敲桌子,对坐在他对面的青年沉声提醒道。

    “表哥,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