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年三十 (第2/3页)
云与苏楠终于回到了杏花村。
薛子因为伤势较重,还留在沈阳治疗,萧云走之前去探望了他,两人聊了有两个多小时。
这个时候,已经过了小年,渐渐接近新年了,杏花村里家家户户都很忙,忙着打扫卫生,忙着办年货,忙着给远方的亲人捎信。要说寻找年味重的地方,肯定非东北莫属。天够冷,一大群人围着火盆取暖,煮饺子的开水正冒着热气;大雪纷飞的街头,映着红红的倒“福”,还有东北人民两颊的绯红,才有那种想象中的红红火火的过年味道。
大年临近,几乎每天都是掰着指头数着过的:
二十六,呼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人们真的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定,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事情。
今天是大年三十,天还没亮就能听到杏花村里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从来没体验过新年趣味的萧云异常兴奋,一大清早就拉着苏楠起来满村跑,哪热闹往哪去,还时不时拾起一串鞭炮扔向那些向他挑衅的小孩,苏楠本来跟周公有着一段缠绵悱恻的纠葛,硬被萧云吵醒,嘴巴撅起老半天了,但见他好久没像现在这样笑得无拘无束,也就释怀了。
而这一天,也是杏花村上下最忙最累的一天。
村里有点文化的人都会拿起毛笔,展示一下自己写字的才华,写写chūn联,也即是门对儿。chūn联必须用大红纸写就,贴在门上,左右对仗,横批四个大字,下面附上三张挂钱,随风飘飘,喜气祥和。东北这边有点特殊,除了chūn联,还喜欢用五彩纸写标语,杏花村也不例外,赞美新生活,寄托新希望,祝福吉祥如意等,字数不限,不拘一格。
贴chūn联有很多的讲究,除了标语和门对儿,有些地方都有固定的词语,没有人去随意改变,这么多年一直如此。譬如卧室门坎上贴“抬头见喜”,院子门边贴“出门见喜”,井架子上贴“井泉兴旺”,鸡舍贴“金鸡满架”,猪圈贴“肥猪满圈”,车上贴“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福”字倒是可以到处贴。如果看到谁家没有贴chūn联,就说明这家今年有人去世,三年不贴chūn联,以表哀思。
杏花村有一个传统,就是村里没文化的一般会求懂写字的帮忙写chūn联,然后分类后回家贴好。
萧云和苏楠在村里乱逛,途中,萧云还饶有兴致地写了几幅对联,让懂写字的老人叹为观止。
到了临近中午的时候,萧云就没空出去外面瞎转悠了,因为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接踵而来:
首先是陆羽和温庭筠这对情侣带着几个江山高层从沈阳过来,提了一堆年货,让萧云直跟苏楠感慨,幸亏没去镇上的商场采购;然后,茶还没沏好,第二批客人又来了,纳兰锦玉、韩小窗和谢翘楚带着公子党的几个头目和一大帮子手下来了,由于人数多,显得气势恢宏,仿佛是哪个国家领导视察,吸引了无数村民驻足观看,萧云见了,没少皱眉批评,好在苏楠在一旁劝说大过年的图个热闹,萧云才压下火气,因此,纳兰锦玉望向苏楠的眼神相当复杂;等刚刚安排好这群公子党大爷们,第三批客人接着后脚跟就到了,银狐听说自己的好女婿竟然不回家过年,有点急了,就派了美狐狸、眼镜狐、高仰止及狐四等银狐堂扛把子过来探班,难听点,就是过来监视监视,不过这几个人除了狐四之外,都对萧云死心塌地的,银狐这个如意算盘打得不是太高明。
这三批客人尘埃落定,萧云让人摆了三桌款待,热闹之极。
这顿饭算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荤素一齐上,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席间,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大家伙都互相祝愿、推杯换盏,尽情享受过年的欢乐。
萧云端着酒,细细看着在座的每一位,浮起了一个不露痕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