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23章】怜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23章】怜玉 (第3/3页)

儿洗掉了,人造睫毛消失了。浓浓的口红换成了自然的肉sè。身上那一件羊皮夹克和下面的皮短裙也被一身秀气的格子大衣取代。除了那副鬼谲的神情仍然残存着她的影子,你看看其他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少妇。

    吓着你没有?

    那倒没有。秦唐看了看旁边的孩子,强装出一副镇静自若的神情:你这是干什么?

    让你喜欢啊!

    你真会变。

    你忘记我是服装模特出身了,一场戏就变三样。

    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儿?

    是我从福利院租来的,喊咱们一天爸爸妈妈,给200元租金不贵吧。

    你真能瞎扯。

    带个孩子。可以增加家庭旅游的情趣嘛。再者说,有了这个孩子,咱们晚上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睡在一张床上了!

    你,你可不能胡闹!秦唐瞪起了眼睛,心里想:这个女人怎么这么无耻啊。

    小宝。难得跟你独处。“茨妃”说:我也知道你对我没什么好印象。不过,我要告诉你,我这次跟你出来,不想做那些无聊的事,我要跟你谈一件大事。

    大事?

    “茨妃”将座位上的小姑娘抱起来,亲了一口,自己借机往秦唐的身边靠了靠说道:不过,你也别担心,我不会给你施加什么压力。我只要求你乖乖地听我安排;我要让你在舒舒服服的享受中得到你应该得到的东西。

    这座宝塔山又称“嘉岭山”。导游小姐说:它位于城的东南方。我们面前的这座宝塔始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

    秦唐离开了游人们,仔细地观看着山上景物。

    每到名胜古迹,他从来不听导游讲解。他认为那种例行公事的讲述多多少少会减少旅游的情趣。因为,凡是有点儿文化墨水的人,对这些古迹的形成与文化价值都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亲临其境时,重要的是体验和感受。如果真是对这些古迹了解不够,也不如回去之后翻一翻资料。

    夕阳斜照过来,林木葱郁的宝塔山公园显得格外秀美。秦唐走到山顶周围的铁栏旁,开始寻找延河。不巧的是,这时候他迷失了方向,远望山下穿城而过的几条河和几道桥,他不知道哪一条河是延河。哪一道桥是延河大桥?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这是秦唐他们这一代再熟悉不过、再崇拜不过的人间圣境了。这道风景不但秀美,更重要的令人想往,令人敬仰。正是在宝塔山下,延河水旁。集聚了中宝民族的一批优秀儿女。他们在艰难的环境里,号召民众抵御外侮,并以自己崭新的思想和信念让一个古老的泱泱大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是的摇篮,也是新的发祥地啊!

    不过,令秦唐一直困惑不解的是,在以往那幅神圣的画面里,为什么只显示苍茫的远景,而没有逼真的近照?

    今天,他似乎猜出了其中的原因:这座神秘的古塔。虽然与轰轰烈烈的大的起源地结上了扯不断的因缘,然而,这座塔本身毕竟是一座塔。它的功能本身与宣传的信仰是否与我们的有些格格不入呢?那宝塔下的石刻、墨迹所体现的内容不必细述了,塔口门上那副“俯视红尘”的眉批,不正是告诫人们要跳出人世间名利的纠缠,怀一颗超脱之心进入佛家的天堂吗?

    是的,宝塔山因为占据在的圣地而显赫于人世;但是我们那些民族的优秀的儿女们却不能因为它本身宣扬的jīng神而放下长缨枪,收起跨下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谁遁入空门谁就是逃避。为了缚住苍龙,他们只能到战场上厮杀!

    佛家的jīng神在他们的心里。只留了两个字,那就是“忘我”!

    岂止是“忘我”?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为了,连他们亲人、家庭都舍弃了。

    小姑娘的喊叫打破了他的沉思。这时,他看到导游的讲解结束了。游人们散开来,开始了zì yóu活动。

    人们集聚到塔门口,意yù登临。当导游提醒他们“登塔费八元”时,踊跃的人们又踌躇不前了。只有“茨妃”一个人,领着孩子买了三张入口票。

    钱。穷,吝啬……几个不愉快的字出现在秦唐的头脑里。今天下午,车到目的地后,导游开始安排住宿。“茨妃”用三星级宾馆的价钱租住了一家窑洞。当她把二百元小费递到窑洞主人手里时,这位主人受钱若惊,竟号召全家人为窑洞做紧急装修,说要让客人体会到做领袖的感觉。

    上塔的阶梯窄窄的,里面的气氛静静的,与外面喧哗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三个人气喘嘘嘘到了塔顶,都冒出了一身热汗。

    “茨妃”到了仙境,自然不忘她的良好习惯,在墙上题字。

    今天,她写的是:人小宝携妻女到此一游。

    好吗?她题完了字,看到身边的秦唐抱起了小姑娘,有些感动地问。

    好。就是有些不伦不类。

    嗯,人生本来就是不伦不类吗?“茨妃”扔掉了手中刚才用来题字的小石子,把秦唐拉到小窗口:来,让我们共同俯视红尘!……看,那儿,就是晚上我们要住的窑洞。

    是吗?小姑娘从秦唐的怀里挣脱出来:让我看看!

    唉,多可爱的孩子啊!秦唐看到眼前这一幕,心里有些酸了:这孩子生不逢时,遇到了一对作孽的父母……是农村的夫妇为了要男孩,躲避因超生而带来的处罚不得不丢弃了亲生骨肉?还是一对只图快活的狗男女怕私情败露而推托了自己的责任?不管怎么样,这与孩子有什么关系?

    她口里叫着“爸爸妈妈”,她可知道“爸爸妈妈”本身的含义吗?叫了这一天,她的临时的“爸爸妈妈”就不见了,这将给她的心灵造成多大的创伤啊!

    你在想什么?“茨妃”看到他那眼眶中的泪水,抱起孩子问他。

    你回去告诉福利院,不准再这样“出租”孩子了!

    嗯?

    我们给她留下一笔钱吧,等到上学时,让她上一所好学校。告诉福利院的人,她有爸爸妈妈,只不过是在远方工作。只要没人来认领她,我们就负责她到十八岁。

    嗯。

    “茨妃”认真地点了点头。

    车子开进了杨家岭,天sè已近黄昏。一曲悠扬的信天游的竹笛声,撩拨了人们的高亢的兴致,几位游客情不自禁唱起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神曲,这曲子可能创作于1937年至1947年之间吧。那时。zgzy和总所在地王稼坪,zgzy旧址凤凰山以及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南泥湾等,到处都响着这首欢快抒情的曲子。当年的红sè领袖们就是在这首神圣歌曲激情的澎湃里运筹帷幄,使由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入口处的三面旗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人们纷纷穿了灰布装留影。几个年轻人还端了三八大盖枪,喊着“杀杀杀”做着滑稽的刺杀动作。

    由于“茨妃”承诺了秦唐提出的这次旅行“不照像、不录音、不摄影”的要求。他们匆匆离开了热闹的大门口,随着导游走向了“大礼堂”和zgzy办公所在地。大礼堂里恢复了zgzy“七大”原貌,“在mzd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标语令人感受到历史的回声和脚步。在一张巨幅照片前,他们看到了领袖们与参加文艺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的合影。《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在这儿发表的。这篇充满哲理和激情的讲话曾经指引大半个世纪的文艺工作。今天的从艺者早就从她的约束下跳出来了,那些个现代派,先锋派的倡导者,来到这儿不知道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来,看这儿!“茨妃”的一声喊,将人们都吸引过去了。这是一个领袖所住院落一角的一张小石桌。上面标记着这儿有一次震撼人心的历史xìng的谈话: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纸老虎!一个多么生动而又颇具气魄的比喻啊。可是,你能想到吗,这个比喻是在这个荒寂的山沟沟里,是一个穿了一身灰sè补丁衣服和一双布鞋的人面对现代化装备的不可一世的强敌发出的一个具有挑战意味儿的信号。是气势汹汹的敌人被这句话激怒了,从而引发了那场中宝大地上划时代的大战?还是这位巨人当时就“胸中已有百万兵”,执意要把颠倒的乾坤扭转?这类争论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历史证实了这个论断,同时也证实了一个英明领袖的胸襟和气魄。

    秦唐甚至想像到了当时的情景:那位伟人面对高鼻深目的外国记者说出这句论断后。轻轻弹了一下手中的烟灰,眼睛里露出了对敌人不屑一顾的一种蔑视的神情。

    他深深地体会到:伟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气质?

    来。来,来……喝酒喝酒,这是我们专门为你们贵客烧的米酒,当年老乡们就是用这种米酒欢迎红的。

    窑洞主人让家人为秦唐他们摆上了丰盛的晚餐。

    油糕,油糕……小姑娘高兴地喊了起来。窑洞的主妇立刻用筷子把热腾腾的油糕夹了过去,还关切地对“茨妃”嘱咐了一句:别烫了她。

    米酒酸酸的、甜甜的、热热的。比“梁总”为他接风时喝的五粮液味道差得多了。可是,在感觉上,秦唐却体会到了一种总理套间里所体会不到的特殊气氛。

    他拿起碗来,与主人连连干了五大碗,喝得主人直叫好:到底是人。海、海、海量!婆姨,再、再、再斟上。

    算了吧!“茨妃”又一次阻止秦唐了。她今天晚上一点儿酒也未沾。大概是沉重的心事在压着她,这位以喝酒闻名的公关女士收敛了往rì的风采。

    秦唐又和主人干了一大碗,喝得那位主人直打晃儿。

    喂,我说这位大哥……“茨妃”站起来,频频地向主妇使着眼sè:俗语说“三碗不过岗”,你们都喝了六碗了,还有完没完?

    主妇还没劝解,不胜酒力的主人先找台阶下了,他喊了一声“三驴子!”一个后生慌忙跑进窑洞里来。

    扶我,出、出、出去一会儿!回来再、再、再喝!

    主人被儿子扶了出去。这时,主妇才直率地说:他喝多了,不会回来了。你们吃饭吧!

    秦唐并没有喝多。喝惯了高度酒,这种米酒到肚子里就像白水一样淡。(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