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20章】代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20章】代班 (第3/3页)

己在小伙伴中的地位,就连说话的语调也似乎比平时高了半调。现在想来似乎有些可笑,但那时的他们却是十分的认真。

    拾子儿是一项以锻炼手指为主的活动。先来说说“子儿”。“子儿”实际上就是一些小碎石块。那时的农村是很少见到石头的。他们用的材料多是扔在道上的破碎的瓷碗底儿或瓷盆沿儿。找到材料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要求或敲或打,将其打制成大小适中的“子儿”。刚刚制成的“子儿”因为有棱角还不能投入使用,它还要经过另一道工序,“磨”。走在农村的小路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个女孩子埋头在地上磨“子儿”的情形,那种认真劲儿就像现在的孩子上网玩游戏一样专注。两种材料中以瓷盆沿儿为佳,因为这种材料比较圆滑,且粗细适中,略一打磨便可成为一颗好“子儿”。五颗“子儿”为一副,以同种材料制成的为佳。有时找到的材料有限。不能组成一副,只好东拼西凑,这样的一副“子儿”一般要遭到同伴的嘲笑的。说完了做“子儿”,下面秦唐就要说怎么拾了。这种游戏可以一人玩。也可以多人玩。拾子儿者先将五颗子儿握在手中,然后将一颗子儿向空中抛出,在这颗子儿落回手中的时间内,要将剩下的四颗子儿迅速设计成游戏要求的组合:或一、三,或二、四,或zì yóu散落,然后再将其逐一拾起,拾的过程不能碰到别的子儿,否则就算失败。做这种游戏要边拾边念口诀,秦唐记得开头的几句是:“一去去大把抓。二来呀抓个仨,三来呀抓个对儿……”口中所念与手中所拾相统一的。五颗小小的碎瓦砾就这样在他们的手中玩得花样百出,出神入化。

    投沙包是一个三人以上的游戏。沙包一般也是他们自己做的。年龄较小不会做针线的就会央求自己的母亲做一个,而那时的母亲们整rì忙得团团转,哪有闲功夫做这种对她们来说毫无意义的小玩意儿,因此好多孩子的沙包都是多次央求的结果。她们懂得沙包的来之不易,于是便格外珍惜。沙包是由六块正方形的布缝制而成,里面装的内容多种多样:沙子、玉米、高梁、豆子、麦子等都可以作为填充物,但装得多少却是很讲究的:装得太多会很沉,打在身上也很疼。而装得太少扔出去又会没力度,同样多的沙子和同样多的高梁重量又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填充物来确定放多少。投沙包也是将队员分为两组,投的一方要准,而被投的一方要灵活。一旦被投中就要罚下场。如果沙包被接住就能让被罚下的队员起死回生,如果能连续接住好几个就会获得好几次重生的机会。正如他们现在在网上玩的游戏。为了能将对方尽快投下场,投包者往往要采取一定的战略战术,她们或声东击西,或瞄准一个展开猛烈攻击,让其在短时间内体力衰竭,从而各个击破。场地不大,但他们连跑带跳,玩的不亦乐乎。

    扛膀子、藏猫猫是男孩女孩都可以玩的游戏。寒冬腊月的天,人们的家中却是生不起火炉的,家里和外面几乎一样冷,可孩子们却自有他们的乐趣。十几或二十几个孩子靠墙一站便开始了自己的取暖方式:扛膀子。可以是几个人同心协力共肩膀扛一个人,也可以是分为两队互相扛。一边扛还一边高声喊着:“扛,扛,扛膀子,你娘该俺二斤穰子(棉花轧成的皮棉),也不称,也不还,你娘该俺二斤盐……”谁先将对方扛倒,谁就是胜利者。身上的寒冷也就在这热热闹闹的一顿扛中被赶得无影无踪。

    藏猫猫也叫捉迷藏。那时的他们常常在晚饭过后玩这种游戏。想参加这项活动的孩子先聚到一面墙前,选出一位蒙上眼睛准备捉人,而其他的孩子则迅速寻找藏身的位置。有的藏到树后,有的藏到柴草垛中,还有的藏到猪圈里。当蒙上眼睛的孩子大喊着“藏好了么”而听不到回音时,就开始寻找了。他一边寻找还一边说“快出来,秦唐看到你了”,其实他根本就没什么发现。而有的孩子却偏偏上他的当,以为自己真被发现了,于是就快速的向出发时的那面墙跑去,负责捉人的孩子便赶紧追。若躲藏的孩子奔跑速度够快,能在被捉前跑到出发地,并双手触墙,说一声“落”,捉人的孩子就只好改捉他人了。有时玩的孩子太多,一时间往回跑的人就像云集的蜻蜓一样打头碰脸,让人应接不暇。而捉人者偶尔也会趁此乱劲碰巧捉到一个,于是被捉到的孩子只好不太情愿的蒙上自己的眼睛准备捉人。有时个别孩子藏得过于隐蔽,一直没有人来惊动他们,时间久了,困意袭来,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睡着,直到孩子们散去很长时间才会被他们的父母在草垛或猪圈中找回去。(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