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九章 各自找朋友(下) (第2/3页)
放在汉武帝后期的国政当中,看他会不会有良策,将财政转好?但我为什么说他了不起,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及时地将桑弘羊变法中的一些弊病收了起来。你我现在资历浅,地位低,暂时不是你我的舞台,因此何必急之。最明智的做法,不是参与,不是争执,不是吵架,而是观看,思考,以便几年后你我同时成长起来后,大家联手,学习霍光那样,及时的将变法中的一些弊病收起来,等到国家财政转好,将一些真正属于真正敛财的法门,慢慢地杜止。这才是智者所为。”
“可我在条例司哪。”
“放心吧,你屡屡反对介甫公,介甫公还会让你呆多久?”
“但你也到了条例司。”小苏又让王巨说得气乐起来。
“别说,我正苦恼着呢,看如何能谢拒这个职位。”
“你也不参与?”
“现在参与了,以后有什么资格参与到收当中?难道让我做两面派,那种没节操的人?”
“哈哈,”苏辙与张载同时乐了。
“然而我不参与,但我对介甫公表示理解。实际子由,有的我也在做了。”
“这个我知道一些。”
“还有你知道的,却想不到的。”
“何?”
“比如南方的木棉。大家看到的是我替朝廷敛财。然而随着南方开发。人口就会向南方转移,并且是自发地转移。这也是疏散人口压力的一个办法,并且我还在思考其他法门。”王巨道。
这就得要感谢宋朝了。
因为宋朝内治政策上比较开明,没有闭关封锁,也不禁止人口流动,所以人口对流动不排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南宋一度将市舶司置到马六甲海峡。
否则就是有了好办法,百姓在闭塞的政策环境里。本来就是一个思念故土,不愿意离开家园的民族,那么只有强行迁徙,强行迁徙会有多麻烦。看一看曹操强行将汉中百姓迁到关中的结果。
再看看唐朝多次发出诏令,鼓励百姓迁于宽乡,有没有成功?
强行迁徙的代价太大了。
但这次南方迁徙一旦成功,那么它就是一个极好的试范,会起到无比的作用。
小苏讶然道:“难怪介甫公下诏令,责令福建路南方各州,将下五等户迁往广南。”
“责令?”
“刚下的诏书。”
王巨想拍脑袋。正想着强迁坏处呢,来了!
这个王安石。敛财真敛疯掉了。明白,理解,前年去年是劝说,有不少百姓过去了,但这个是自发自愿的,数量仍远远不能达到王安石的需要。既然是赚钱的行当,何不索性强行迁民。一为国家谋利,二是替这些下五等户寻找一个出路。
然而沾到强迁,能有好事么?
不仅如此,王巨将王安石的坊场河渡抢走了,不过没有完全抢走,那就是酒税,全国大多数州府榷酒都是盈利状态的,但有极少数州县情况不佳,或者盈利不多。这也是胥吏官吏管理不善出现的毛病,想根治很难了,或者说到了积重难返的时候,因此不如索性也将整县整县的榨酒经过实封投状法,由价高者所得经营。
也就是将宋朝所有不良资产,一起拍租出去,再加上火药赚来的一些利润,最后所得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这些不清资产清点起来也很麻烦的,一是清点,二是必须由官员做出一个格理的估价后才能拍卖,所以它的时间很长,最少还得有三四年时光,才能大约地清点出来。
这个争议不大,况且连这条也反对的话,那么国家当真不想好了?
王巨不由地叹息一声。
然而怎么办呢,迁就迁吧,反正未来变法虱子多,也不怕痒了。
“子安,今天听君一席话,我全然明白了,这一切,就是为了敛财,那么再无疑问。”
“不过子由兄,虽然是敛财,但你心中怨气消解了吧。”
“就不知会敛到何时?”
“这几年内是休想停下了,”王巨说道。一是积欠,二是河湟开边,三是西夏不时地侵犯,还要分一些到军费上,再说王安石这些变法,不是一次性推出来的,今年,明年,后年,大后年,因此直到熙宁七年,恐怕财政还没有真正的扭转,然大旱到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