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亚视的大魄力 (第2/3页)
的说道。
“不知道李少你有没有考虑过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要知道,在好莱坞,英语电影一直是主流,很少会出现其他语种的好莱坞电影,如果华语电影参与进去的话,美国人能接受的了香港也不是没有人闯荡过好莱坞,可是还不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项华生问道,这也是他自己的看法,虽然不得不佩服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勇气和信心,但是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实力来打底,不然的话,只能说是年少轻狂。
其实刚刚项华生所举得例子,李振国也知道他说的是嘉禾的邵文怀。“文化上的差异可以慢慢的磨合,好莱坞大片既然可以在亚洲大行其道,那么华语电影为什么就不可以畅销好莱坞,虽然别人是曾经失败过。难道我就一定会重蹈他的覆辙吗?”李振国看着项氏兄弟反问道。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cháo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20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喻森、徐可、林领东、高之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
跟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cháo相比,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港片全盛之时更曾雄霸亚洲、虎视欧美。不过,单就电影工业发展而言,香港的纸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台湾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可、杜其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另一方面,与好莱坞奉行专业分工、各司其职,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影人则擅长全职多能、集体创作。比如陈勋其、徐可、许冠闻、王京等导演都是经常身兼监制、导演、主演、配乐、武术指导数职于一身。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但是自麦当雄开始流行监制主导创作以来,许多大制作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集体创作完成的。第三。香港电影素以拍摄迅速为特sè。要说香港的拍摄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粤语戏曲片就有“七rì鲜”的纪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纪录几乎被追平,吴震宇导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时间,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电影之所以要拍摄快,主要是为了赶档期,既赶明星的档期,更主要的是为了院线的上映档期,港片兴盛的时候,院线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个档期,尤其是每年的chūn节贺岁档,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镇。
虽然香港电影是以娱乐为主的商业电影模式,但是,在娱乐的内核,却散发着社会阅读的模式,而使得香港电影在影像中或多或少的对社会现实获得一点的认识与了解。如香港的多年以来的住房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的李晓导演的《危楼chūn晓》,到60年代的秦剑的《难兄难弟》,再到70年代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方育平的《狮子山下》系列,甚至是80年代成龙的《jǐng察故事》、90年代张之亮的《笼民》等,都多多少少的反shè出香港社会的住房紧张的问题;又如香港的治安与黑社会问题的严重,也在不少的电影中出现,甚至jǐng匪动作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如《英雄本sè》、《黑社会》等。
李振国和项氏兄弟的一段对话就在这样一个氛围当中过去了,项氏兄弟虽然对大陆市场和欧美市场很眼馋,但是谨慎的项氏兄弟还是并没有直接答应李振国,毕竟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是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虽然只是交出一少部分的命运,但是对于他们这样的人来,哪怕是交出一点点的命运在关键时刻都是致命的。要是答应了李振国还不如把永胜折价转让给这个年轻人呢!这样既不得罪这位贵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