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一三章 公司未来计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一三章 公司未来计划 (第2/3页)

有商号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建立品牌会因为业务和投资的种种理由而被忽视。比如现在徐氏的上市电子公司,基本上都是通过外公在美国接一些那里的知名品牌电子厂商的一些外包来做。要说这上市的电子公司的规模也不小了,可是就是没有创出一个比较出名的品牌。

    李振国在后世的大学里还写过以香港的经济发展历史为题材的一篇论文。所以他知道香港的经济发展轨迹和吕天娇说的大体差不多,只是没有她说的那么详细。

    香港最早的基本经济形势是以做转口贸易的,发展到本世纪的六十年代和吕天娇说的那样,随着大量资本的流入制造业,从而推动经济结构向工业化转型,但是由于由贸易转向工业制造的基础比较薄弱,香港的制造业其实和以后的国内一样都是加工贸易型的,其制造业的发展大多数都是停留在加工和简单的rì用消费产品两个方面。从规模上和产品的质量上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创造出知名品牌。

    但是从七十年代受到世界石油经济危机的影响,香港经济开始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很快就形成了以金融、房地产、贸易和旅游齐头并进的新经济格局。这时候也正是香港经济腾飞的时间,各个行业同时发展,尤其是以金融和旅游为代表的香港经济的重新崛起,这为以后的香港服务业建立强势的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惜的是这种良好的品牌也在二十一世纪逐渐的没落了。尤其是一些旅游公司的导游对待从国内去香港旅游的顾客,逼着逛商店不说,而且要是不买的话不禁谩骂而且更甚至动手打游客。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内的改革开放,沿海廉价的劳动力和便宜的土地出让价格使得香港的制造业公司大面积的北上国内。建立的大量的加工出口贸易基地。虽然李振国也知道近几年香港也出过几个在国内还比较响的牌子,比如“金利来”和“佐丹奴”等几个品牌陆续的进入国内市场,虽然一开始打出一定的知名度,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以后,终因为其产品的品质和分销渠道还有市场定位的诸多原因,最终未能在国内的大市场中与欧美和rì韩大品牌比肩且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追捧品牌。

    在李振国从投资战略的目光来看,香港企业的经济结构的特xìng决定决定了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