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三章 不敢说 (第3/3页)
没故事可讲了吗?”他们对于世界各地的收获节风俗真不感兴趣。
墨菲想了想,又笑道:“那么。中秋节的故事?正好马上也要过中秋节了!”今天是九月十六,也是八月十三,可不就是马上要过中秋节了吗?
小家伙们更加浑身无力了,“嫂子,我们都知道嫦娥奔月的传说吧!”小时候就听啊,嫂子这是把他们当做小孩子糊弄了吗?
墨菲干脆的说道:“我们不说传说,说说历史典故如何?”
“历史典故?”小家伙们微微提了点jīng神。
墨菲看看小家伙们接受了这个提议,微微松了一口气,笑道:“中秋节,中国传统节rì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嗯嗯嗯,历史典故历史典故!”小家伙们猛点头,催促道。
卓尔在旁边微微摇头说道:“你们要是在学校的时候也这么催着就好了!”
小家伙们嘿嘿直乐。
墨菲也笑了笑,说道:“关于‘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rì,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rì。《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chūn、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chūn、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rì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rì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rì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嘿嘿!我知道拜月的习俗啊!”有人笑道。
墨菲也笑了笑,说道:“现在我来说说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也有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哦。鞑子就是元兵的意思,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几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啊,这个故事我之前好像听过。”有人恍然。不过也有人不知道,当然。也有可能是忘了,当下小家伙们听得来了兴致,催促墨菲继续说,一般来说,这种历史典故,墨菲肯定有不少。
也正如他们所料。墨菲继续说道:“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běi jīng,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家穷人丑笑道:“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刚刚那个故事啊,就是换了一个人赏赐而已!”
“哈哈,差不多!”墨菲笑道:“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rì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jīng细。”
“嗯嗯嗯。”墨菲说的这些,小家伙们是头一次听到,自然笑呵呵的点头。
墨菲继续说道:“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chūn天祭rì、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rì的必备礼品。”
“哦哦,”家穷人丑又问道:“嫂子,还有别的吗?”
墨菲又说道:“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rì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běi jīng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běi jīng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cháo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而到了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哇哦,嫂子,还有吗?”小家伙们咋舌道。
“当然,”墨菲看看小家伙们乐意听。自然愿意多说一些,好把关于《永恒之井》的事情放过去。又说道:“我说说各地的习俗好了,首先是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chūn分祭rì、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rì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běi jīng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chūn朝rì,秋夕月。朝rì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咦?啊咧,原来,中秋节祭祀月亮是从皇族传来的啊!”小家伙们讶然道。
“哈哈。是啊!”墨菲笑道:“赏月的风俗也来源于祭月,不过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rì,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yīn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rì,东京梦华录说:‘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嗯。”
墨菲笑了笑,又说道:“说到中秋祭月,这里我来说一下民间的拜月!”
“嗯嗯嗯。”
墨菲继续说道:“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rì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xìng与神话xìng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xìng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哦,这样啊!”小家伙们喃喃的说道。
墨菲更加详细的说道:“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小家伙们有人叫了起来,“我们家过中秋的时候好像也这样啊!”
墨菲笑起来,说道:“是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