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街头趣事 (第2/3页)
却有不少人进去了,又出来,比起其他店铺来说,这家尤为热闹了。
几个人对望一眼,兴起自己上来了,一行人便往那边走去。
“老哥,前面干嘛呢?”虞玄拉着一个老人问道。
“说出了见好东西,能自己倒酒呢!要说,老祖宗就是聪明!”老人说完就摇头晃脑的走了。
听到这么一说,几人的兴趣当真是来了。
古代能自己倒酒的东西,貌似不多,但是也算少,只是方式和用法不一样而已。
等到几个人走进了,却还没位置进去,看来只能等着里面有人出来了。
“哇,谁的钱啊!”蓝夏突然大叫起来。
刚准备进去得,和已经进去的,都回头看去,地上果然有一张五十大元躺着。
“我的!”有人连忙就出来说道。
这是典型的不要脸的。
有人则是假装摸了摸口袋,然后喊道:“嗨,看看号码。可能是我的。”
这是更典型不要脸...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不过,至少这五十元就相当于是门票了。几个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往里冲了进去。
进去之后,这才发现,原来这还真是一件好东西,先不管真假的话。
这东西,有个好名字,叫公道杯。
公道杯是古代的一种特制酒杯。始见于辽缸瓦窑产品,元青花中亦有所见。杯子的中间立着一人型或龙型的装饰物,当杯中的水超过某一个位置,水就会从小孔中流出,直到杯中水流尽为止。所以在酒宴中,斟酒者只能给饮酒者倒入相等量的酒,故称“公道杯”、“戒盈杯”、“平心杯”或者“九龙杯”。
在明代洪武间,官府在景德镇开设“御器厂”,亦名“御窑厂”,专门为皇宫制造御瓷。当时的景德镇隶属于江西浮梁县,临近的都昌、抚州、丰城、乐平、鄱阳等县的瓷工听到景德镇开办“御窑厂”的消息后,纷纷聚集到景德镇,其中以都昌、抚州的瓷工人数为最多。御瓷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凡是选到“御窑厂”的瓷工都是一些制瓷手艺高超的能工巧匠,经他们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种。
据传说,当时的浮梁县令为了讨好皇帝,博得皇上的赏识,指令“御窑厂”的瓷工半年内制出一种“九龙杯”用来进贡皇上,好则赏,不好则罚。指令发出后,县老爷亲自监制。由于“九龙杯”的制造难度大,时间又短,瓷工们个个急得寝食不安。他们日夜研制,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经过三个多月,几十次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看到精制的“九龙杯”,县太爷喜笑颜开,亲自快马加鞭将“九龙杯”送至京城,进贡皇上。洪武皇帝朱元璋看著浮梁县令进贞的艺术珍品枣“九龙杯”,爱不释手,连声夸赞景德镇瓷工制瓷技艺高超,夸赞景德镇不愧为瓷都之称。浮梁县令由于进贡有功,得到了皇上的赏识,不久便加官晋级,由县令升迁为府台。
朱元璋得到“九龙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