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佳士得和苏富比 (第3/3页)
术品拍卖总成交额逾14亿港元,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会年度总成交额的世界纪录。现时,佳士得在亚洲区内的市场占有率为57%,并连续12年创下亚洲区拍卖总成交额的最高纪录。
1744年3月初,英国伦敦有一处叫“科芬园”的地方。那里一直是果菜和花卉市场,而当时却成了一个书籍拍卖会的举行地点。主办者一位叫山米尔・贝克的书商。书籍拍卖会共举行了十天。白天,买家可以欣赏和浏览准备拍卖的书籍,夜幕降临,拍卖司开始主持叫价。参加竞投的除了书商,还有一些收藏家,大家似乎很满意这种竞价交易方式。十天中,共有数百本珍贵的书籍易主,总成交额876英镑。这就是拍卖作为一种行业最初在世界上出现的情形。由此,也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行――苏富比(又名索斯比)。
1778年,贝克先生的外甥约翰・苏富比成了这家拍卖行的合伙人,并使拍卖行的业务更上层楼。在1843年时,一位德国记者曾经描述了约翰・苏富比的儿子――山姆・李・苏富比主持一场书籍拍卖会时的现场情景:“每当苏富比举起珍贵的文件或书籍,台下就一阵交头接耳的骚动。兴奋之情随着拍卖会进行而起伏,只有在拍卖司落槌的那一刹那,才有瞬间的寂静。”正是由于苏富比的拍卖技巧,使得这家拍卖行声誉日隆。于是,“苏富比”也就成了这家公司的金字招牌。虽然苏富比家族与拍卖行的关系止于1863年,但其名称却保留至今,成为公司资产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艺术品市场逐渐形成。苏富比也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并且逐渐垄断了重要艺术品的国际市场。六十年代初,苏富比进军美国,收购了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派克勃内画廊”,并成立了美国第一家国际性拍卖行。七十年代,苏富比又陆续将拍卖业务推广到香港、蒙特卡罗、日内瓦等国际都市,并在世界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广为搜罗各国艺术品,逐步形成了国际艺术品拍卖的格局和规范。五十年代末,苏富比公司的年营业额不过600多万英镑,而到了1980年,年营业额已达上亿英镑。
苏富比现时是世上唯一拥有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的拍卖公司,每年举行两次英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文学作品的专拍,由5位专家主理。苏富比英国书籍及手稿部共有13名全职专家,在这领域中累积超过百年经验,单是2005年苏富比英国已拍卖出近港币4亿5千百万(超过5千8百万美元)的书籍和手稿,是英国书籍及手稿拍卖界的翘楚。放眼全球,苏富比在2005年的书籍及手稿总成交额更高达港币6亿1千3百万(7千9百万美元),奠定公司于书籍和手稿国际拍卖市场的领导地位。
这两大拍卖行,可以说在这行里面,已经是无人不知了!
既然有这样的好事,董凡当然是不拒绝了!
当下就应道:“好的,没问题,这次谢谢红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