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第一阶段定位 (第3/3页)
地上,可以说白天是美国人的天下,晚上是我们志愿军的天下。
这一年多来,他在部队的进步不慢。从进朝鲜时的一名小兵,两年不到,现在已成为了营级政治干事。但对他来说,这些既不重要,也很重要。问题是这志愿军也好,解放军也好,官当得再大,还不是大学生、工程师。至于是不是穷当兵的,那个问题还不大。因为家兴一旦回国,要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锦绣的母亲。怎么样才能使她心甘情愿地把女儿嫁给一个“白衣女婿”。他左思右想,觉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真是少了主意。
家兴同往常在电话连第一班当战士时一样,一起动手炒菜、烧饭。和大家一起吃好晚饭后,就在这半山腰的山洞里,开展起了他那特殊的“电话采访”活动。现在,老孙和家兴手里各拿起一只电话听筒。
一天中午,几个人约好到孔文的防空洞里会会面。孔文叫炊事班加了几个菜,招待一下将要分手的新老战友。司令部管理科里,孔文住的防空洞还比较宽敞,坐十头八个人还是不成问题。周红梅把大大小小的子弹箱、炮弹箱,拉在一起组成了桌子板凳。
话说1951年5月上旬,部队转移到了“三八线”金化一带开始休整。
第二天一早,在前沿的我军观察哨,就看到在美军阵地附近的公路上,停了好多辆救护车、吉普车。车上下来了不少非军事人员,有的把昨天晚上死伤的人员抬上车拉走;还有不少穿白大褂的,好似是医生和研究人员,在收集样品、标本之类的东西。
后来,家兴又到黑云吐岭,对这次教训美国人的事情进行实地采访、核实。然后又写成材料,进行投稿和内部通报。
“什么好消息?”
大家说到这里,酒也快喝完了,互相祝贺了一番。然后吃了点饭,就非常高兴地分了手。
“有什么事?”
几个生死战友,在今天这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地方聚在了一起,真是无所不谈,越谈越投机。酒过三巡,张荣就谈到了战局,说:“我们部队现在回到了‘三八线’以北,大规模的进攻战基本告一段落。但现在的‘三八线’已经不是原来划定的、从东到西的一条直线,而是经过第五次战役后双方实际的控制线。我方有向南凸出的地方,也有美方向北凸出的部分。这儿铁原,就是‘铁三角’,是美方向北凸出的部分。这对我方很为不利,对美方是易守,而对我方则是难攻。下一步看来要开始一场旷rì持久拉锯式的阻击战了。”
问:美军在进攻中还有什么特点?
还有一次,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成功地轰击了美军后洞里南高地的阵地。家兴也进行了新闻采访。
一天下午,家兴又来到山半腰一个山洞里的电话监听点,这是电话连第一班的查线小组。这个小组六个人,是孙小才班长带领的,在这儿住了快两个月了,家兴是经常来的。
问:敌人进攻时,我面对强大的炮火支援怎么办?
“我们的‘喀秋莎’要开口了。刚才电话里军司令部通知前沿师司令部,今天下午五时‘新昌’要出发。出五辆车。要下面做好配合的准备工作。”老孙把这个好新闻说了个透彻。
家兴这个新闻干事一上任,就到部队上上下下跑开了。军政治部的《胜利报》还请他当了一名战地业余新闻记者。家兴曾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到黑云吐岭打阻击战的第一线部队去实地采访。
在金化南面的“三八线”上,黑云吐岭是我方控制之下的地方,但敌我双方反反复复,争夺得十分激烈。有的山头,晚上我方攻了下来,白天美方就夺了过去;晚上我方再把它反攻下来,白天美方又夺了过去。美国人就吹嘘他的大炮是如何、如何强大,事实也正是这样。美国人打炮,是计算一个平方米上打几发炮弹。往往在我军只一、两个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可以倾泻几万发炮弹,把山上的石头炸得像面粉似的。而我军有一个野战炮团,打了两个月的守备战,只打了几百发炮弹。美军的士兵迷信大炮,但反过来也非常害怕大炮。
张荣似有点醉意地笑着说:“我们家兴将来肯定会有大的出息。你们不知道,他在参军前就有好几个姑娘在后面追他。家兴!锦绣也到了朝鲜,找到没有?”
“小李,你现在是军政治部的新闻干部,再说也是我们这里出去的老人马,对你有什么不放心的。至于你听了怎么对外宣传,由你自己看了办。”老孙是非常支持家兴的这次新闻采访。
问:面对敌人,你们在守备作战中有些什么经验、体会?
同时,我们阵地上的防空洞里,战士们也觉得大地在摇晃。有的小一点、kao前沿近一点的防炮洞里点着的油灯也被震灭了。
“什么新闻?”家兴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