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布局这条铁路没花钱(二) (第2/3页)
稍后得到消息的河北、河南的商人们也纷纷急三火四地赶来太原,甚至武汉、上海的大商人大资本家也有上百人赶来,一时间太原城冠盖云集、商贾满街,珠光宝气晃得人都睁不开眼睛。
因为希望参股和购买债券的投资者太多,筹集到足够资金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贾继英建议不要再发售公债了,只进行招股募资。
因为太原商业银行代表北方边防长官公署出资一亿唐元。以北方投资发展银行的名义,由张学良的东北边业银行担保,和东北的日资企业本溪湖煤铁公司、鞍山制铁所,以及在朝鲜的昭和制铁所三家签订的购买6000万大洋的钢轨合同已经开始执行,日商上月已经开始分批供货,这笔钱当然也要算股本,而且是要算作北方投资发展银行的股本。这两笔已经占有总股本的53.33%的,可供出售的股份还剩不足46.7%。
以贾继英的精明,这么多人抢着买,剩下的那些股份还不得卖个好价钱?
他建议贾景德和仇曾诒,本次招股募资采取集合竞价的方式销售剩余股份。
具体地说,就是把剩余的一亿四千万股份,按每一百股为一份,每人每次最少买一份。
每份设为一百股,这是宋哲武的主意。
贾继英的办法很合宋哲武的口味,可是宋哲武觉得还不完善,因此才提出这个建议。
这主要是宋哲武为稍微富裕的政府职员和小商人们着想,几百块大洋很多人都拿得出。如果每份设为一千股,那基本上就只有产以上的人才会购买,股东数量恐怕会很少,这不利于太库铁路的发展。
集合竞价的具体做法,就是所有想要购买股份的人,都要在统一配发的表格上,填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和想要购买的股份数量,以及想要出具的价格。
当然,这个价格绝对不会是每股一块大洋了,而是要多填一些,然后用信封封好,交给董事局,大家都交上竞价单后,再由董事局当众逐一开封报出报价和数量,按照所有购买者购买股份数量和价格,结合可供出售的股份的数量,计算出平均出价,决定出每份股份的最后价格,只有出价在平均价格之上的购买者才会最终按这个平均价出钱购买成交,成为太库铁路的真正股东。
这种新奇的竞价购买方式其实在国外早就有了,只不过这里没有多少人知道罢了。
急不可耐地想要抢着购买股份的人们先是惊讶,然后是紧张地互相探询,最后是拧紧眉头,独自一人神情凝重地在竞价表上填好自己认为合适的价位,和以自己财力买得起的数量。
因为这个投资项目太过诱人,许多人都是势在必得,因此所填的价格都不约而同地高出股份面值许多,多数人填出了自己认为应该出现的价格。
可是当第一个宣布徐一清的报价时,徐一清的出价还是大大出乎了绝大多数人的意外,让众人狠狠地吃了一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