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五章 中原大战 太原之行(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六十五章 中原大战 太原之行(五) (第2/3页)

来。直接说出来不就得了,除非宋哲武不想女心的第四路军了。就凭众个兴华公司的这此,厂他就得乖斥范

    心里想着,赵不廉脸上还是笑眯眯的说:“既然戈有要事,那太原城我们就改日再游。这样,我今天就陪戈到首义门,然后戈去忙你的事,我也可以回去向阎主席复命。”赵不廉说着,也不等宋哲武表态,走过来从一个卫士手接过缰绳。在卫士的帮助下上了马。

    宋哲武笑着说:“也好,那就有劳芷青先生了。”

    出了都督府西街就是太原最繁华的钟楼街和按司街。在卫士簇拥下。和宋哲武并骑而行的赵不廉指指点点地给宋介绍起来。

    “这个钟楼街建于明代;按司街的名于原山西省提刑按察司署衙,是明清两代山西最高执法机关的所在地。据载,清之后。钟楼街、按司街以及东羊市,逐渐发展为三晋大地上的主要商市。特别是正太铁路通车以后,由于交通事业的发展,使这里的商品交易,急速膨胀。津京沪稳商贾接踵而来,省内各地行商纷至沓来。以至于位居钟楼街、按司街的名刹宝梵、佛寺禅林“开化寺大钟寺”亦被行商坐贾们看作经商发财的宝地,改辟为商场,成为钟楼街上最早的的两大商业区。”

    宋哲武蛮有兴致地看着钟楼街的景象。除了最高的建筑四叉楼元隆当,街道两旁都是一排排高大的砖瓦房,悬挂着茶社、鞋庄等各式各样的招牌,有和祥茶、北京步瀛斋时鞋、广盛德绸缎布料呢绒、镶牙铺、益古斋、老鼠窟从吃到穿,样样俱全。长袍马褂和身着短衣的人群在街上密集穿行,仅从人流的密度上就可以看出赵不廉所说不假。这里绝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业街。

    街上的行人见到宋哲武这一行人。有知道是收复外蒙的大英雄,纷纷停住脚步聚在路边,这种场面骑在马上的赵不廉显见是见得多了,并不在意,指着街边一处建筑工地说:“这里原是钟楼,钟楼街就由它得名。”

    接着又有些喘嘘地说:“说起太原的钟楼,虽不及北京鼓楼那样巍峨雄宏,却比它玲珑娟秀。这座钟楼,建于明代,明曾在傅山的祖父傅霜的倡导下集资重修。楼分台基和楼阁两部分。据记载,上部楼阁高三层五丈,重檐宏甍,橡拱飞扬,十字结顶。楼阁高悬巨钟一口,高达丈余,重千余斤。每逢清晨报时。声闻四达远及十余里,与鼓楼巨鼓日暮发出的鼓声,互为珠壁,是为全城士民的计时依托。”

    赵不廉接着又很是感慨地说:“太集古城历史已经有飞。多年了,太原地区名胜古迹颇多,晋祠、天龙山石窟、永诈寺的笔双塔、羹大夫祠等等。单是这按司街现在的大市和开化市两个大商市的原址就很有历史

    “大常原为大钟寺旧址,大钟寺是创建于宋真宗大祥符八年的古刹,原名“寿宁寺”。因明永乐八年,寺内新建钟楼,和尚们作课、念经、打禅,均以钟声为准。该钟声音宏亮,全城都可听到,遂得名为“打钟寺”或“大钟寺”。清季,佛事不振,大钟寺日见萧条,商业却大大发展,寺内两廊遂租赁商贩设铺开摊,以为庙产收入,维持生计。于是京广杂货、金银首饰、钟表眼镜等商行和商品。率先在此流通。辛亥革命之际,清兵乘乱闯入大钟寺抢劫财宝,火焚寺院。一日之间历经八百余载的宝刹,毁之于兵交。”        “开化市,原亦为名梵宝刹。创建年代已不耳考,宋绍圣年重修。名“汉寿寺元大德年间改称“延寿寺

    明正统年间第三代晋王朱美坚重修。表赐“开化禅林故称“开化寺”。寺院殿堂梵塔,宏伟雄健,贮藏经书颇丰,是太原府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

    听着赵不廉娓娓到来的太原古迹历史,宋哲武不禁暗自佩服赵不廉不愧是做过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校长的人,学识果然丰富。只是宋哲武觉得赵不廉做学者会更好,做政客吗,诚实的赵不廉可是不够格。

    赵不廉不知道宋哲武的心思。指着远处按司街接着说道:“不过这大市修建的倒是很有特点,有时间戈应该去看一看。民国二年,阳曲商人刘占元建立大市,因其址原为寺院,为避邪之故,遂将新建筑设计为龟形,楼顶为圆形,以示龟盖。四角开四门,表示龟足;前门向南通按司街,门左右各辟一店铺。表示龟眼;北端连火焚后的残宇千佛阁,有一火巷通出,表示龟尾。新商场竣工后,以原寺院名的谐音命名为大市。”

    赵不廉滴酒不绝地给宋哲武“普及”这里是知识,一路来到了首义门。因为外有正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