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二节 长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二节 长漂 (第2/3页)

的大臣都出自其门下。  胡毋生的师弟董仲舒在广川开宗立派,同样广收天下士。  在鲁地,诗经的当代传人申公德高望重,门下弟遍及朝野,像楚王刘戊就曾在申公门下听课,后来刘彻的建元新政的主持者赵绾、王臧都是其门下弟。  济南人伏生则是另外一个传奇,他是经历过秦末战火活下来的老知识分,手里保存着《尚书》的原本残卷,总计二十篇。  伏生在刘德祖父刘恒在位时就已经名满天下。  晁错是怎么出头的?  就是因为被刘恒任命为使者前往济南探视伏生,并请其到长安享福。  为何这种好事竟然会落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晁错头上?  因为先前派去的使者跟伏生交流不能……  伏生是老一辈的知识分,说的是正宗的战国时期齐国的方言,而汉家的大臣们讲的则是关的官话……  所以,懂得战国时期一些齐国方言的晁错被赶鸭上架派去完成这个任务。  由此可见,就算在这西元前的时代,能掌握一门语言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顶级的大儒,固然风光。  可其门下弟就未必了。  从吕后时期开始复苏的化界,发展到今天,培养出来的各种学者,已经数以十万记。  但这些人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可能获得举荐,从而出任官僚。  于是,这些人有的选择停留在各地诸侯王的王宫附近,以希望能获得诸侯王的看重,从而实现。  野心更大的,就直接来了长安,停留在长安,形成了长漂群体。  但是,居长安大不易。  想在长安生存下来,那可是需要毅力的。  举个例,后来著名的励志故事的主角朱买臣,曾经就是长漂的一员,他在没发迹前,在长安怎么活下去的?  史书记载,朱买臣甚至一度要靠在长安的老乡们施舍才能活下来。  另一位刘彻朝的大臣公孙弘也曾是长漂的一员,不过他运气好,没混多久就碰上了建元新政,捞了个官当。  主父偃也当过长漂,但比公孙弘惨了点,还是靠着投靠卫青,才不至于被饿死。  这些都是混出头的,那些没混出头的人,无疑是凄惨的。  像朱买臣,要不是碰上了老乡严助帮忙,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