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黄金品质 (第3/3页)
金锭和各种不同的饰品、器皿、金币以及工业用的金丝、金片、金板等。由于用途不同,所需成sè不一,或因没有提纯设备,而只熔化未提纯,或提的纯度不够,形成成sè高低不一的黄金。人们习惯上根据成sè的高低把熟金分为纯金、赤金、sè金3种。经过提纯后达到相当高的纯度的金称为纯金,黄金一般指达到99。6%以上成sè的纯金。
赤金和纯金的意思相接近,但因时间和地方的不同,赤金的标准有所不同,国际市场出售的黄金,成sè达99。6%的称为赤金。而境内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间。
sè金,也称“次金”、“cháo金”,是指成sè较低的金。这些黄金由于其他金属含量不同,成sè高的达99%,低的只有30%。按含其他金属的不同划分,熟金又可分为清sè金、混sè金、刻金等。清sè金指黄金中只掺有白银成分,不论成sè高低统称清sè金。清sè金较多,常见于金条、金锭、金块及各种器皿和金饰品。
混sè金是指黄金内除含有白银外,还含有铜、锌、铅、铁等其他金属。根据所含金属种类和数量不同,可分为小混金、大混金、青铜大混金、含铅大混金等。
刻金是指银、铜按一定的比例,按照足金为二十四金的公式配制成的黄金。一般来说,刻金含银比例越多,sè泽越青。含铜比例大,则sè泽为紫红。中国的刻金在解放初期是按每刻4。15%的标准计算,1982年以后,已与国际标准统一起来,以每刻为4。1666%作为标准。熟金中因加入其他元素而使黄金在sè泽上出现变化,人们通常把被加入了金属银而没有其他金属的熟金称之为“清sè金”,而把被掺入了银和其他金属的黄金称为“混sè金”。
陆鸣的手指轻轻地在身上敲打着,可见其内心的焦急了,骆天虽然面上镇定,毕竟自己是间接受益者,风险不需要自己承担,可是毕竟也有关自己今后的竞争手段,也是一直期待着最终结果的出炉。
化学的过程是打不了一点马虎眼的,除了等,没有其它的任何办法,骆天看另外两人等得无聊说:“公元前200多年,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曾为判断一顶皇冠是否纯金做成的而发愁。他在浴盆里洗澡的时候发现了被后人称为阿基米德比重定律:浸入液体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量。从而圆满的证实了国王定做的皇冠是否纯金做成的,这是最早判定金的纯度的方法。”
“现在呢什么都是科技手段。”陆鸣说道:“现在在理论上把含量100%的金称为二十四金。所以计算方法为100/24:国家标准gb11887-89规定,每刻含金量为4。166666%,9刻=100/24*9=37。5% (375‰),14刻=100/24*14=58。333%(585‰),为方便标识,把它定在58。5%,18刻=100/24*18=75%(750‰),22刻=100/24*22=91。666666%(916‰),为方便标识,把它定在91。6%,在理论上100%的金才能称为二十四金金,但在现实中不可能有100%的黄金,所以中国规定:含量达到99。6%以上(含99。6%)的黄金才能称为二十四金金,这几种刻金含量为首饰的通用规格,国家规定低于9刻的黄金首饰不能称之为黄金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