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2章 重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32章 重量 (第2/3页)

喽?”说话间,他的双腿还抖动了一下。

    “你别紧张,我只是借题发挥,告诉其它同学如何鉴定古钱币,首先,我们要看铜质,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sè。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sè,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sè。清代、民国时期,xīn jiāng、xī zàng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sè。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sè青白中微带淡红。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市成为定制,钱币sè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那么同学们看一看,这枚三孔布是用什么铜制成的?”古玉平将这枚钱币放在手心上,走了下去,让同学们能够看清楚,然后听到了他想要的答案:“铜加少许锌铅!”

    “没错,这枚铜币是泛红sè的,好了,看完铜sè之后,我们再观锈sè,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sè。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sè或铜sè。”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sè,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sè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

    “我举一个例子,例如南宋钱币发行于南方,放出土于南方较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钱币一般呈蓝绿sè。如发现浅绿锈者,则此钱有问题。如果入土区域燥热,铜锈会呈红紫sè,但这种锈sè不会单独存在于钱体上,必伴有绿锈混杂在一起,称之为“红斑绿锈”。如发现钱体为红锈,应属假钱,它是造假者将伪品放入炉中烧红。这种仿锈肤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古玉平扬起手来:“有同学来看一看这锈是真锈还是假锈吗?”

    马上就有同学自告奋勇地上来,一番折腾以后,点头说道:“这上面是真锈,老师,对吗?”

    古玉平说道:“没错,谢谢这位同学,我们做好了第二步的鉴定,再来进行第三步的鉴定工作,看铸市铭文,我国金属铸市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另外,在注重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古钱真伪的依据。”

    “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秦汉时期,钱文书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但已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魏晋南北朝书体复杂。唐代钱币为八分隶书,唐代以后隶书盛行,五代十国主要为真、篆、隶三种。北宋钱币则有篆、隶、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钱文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