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建国琐事4-各得其乐的北京各阶层 (第2/3页)
使得一些四合院并没有在陷落年月被抢走,它们一直被那些名人或名流后辈使用。通过各种调查,也没有发现这些人当初巧取豪夺的任何证据。所以红党工作人员在请示上级,该如何对待处理这些北京老城的社会名流时,得到的答复是:维持原状。
康同璧,康有为最喜欢的女儿,她们家的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状况。整个四合院是其丈夫设计的,风格是外中内西。所谓外中,就是指中式砖木建筑,粉墙黛瓦,四合院格局。进大门,即有一道用原木、树干及枝条搭造的柴扉,粗糙笨拙,显得很原始,很不经意。但仔细打量却发现不经意中,其实十分经意。院落里栽植着不加任何人工修饰的草与树。过柴扉,入正门,当中经过的是一条“之”字形的石板路。石板色泽如砚,脚踏上去凉凉的,滑滑的。这一切让人有置身乡村的感觉,却分明又都是经文化熏染过的、一派文人士大夫式的精致风雅。而所谓的内西,则指房间的使用和陈设。一进门便是一间小小的待客室:高靠背布艺沙发,有刺绣的垫子,菱形花砖铺装成的地面,玲珑活泼。客厅很大,铺着红地板。它按使用功能分做了三个空间,一边是用来吃饭,一边是用来会客,另有一角摆放着书柜和写字台,供读书、作画、写字之用。
客厅里最惹眼的东西,是漂亮的英式壁炉以及与之相配的火具,还有铜制的台灯,烟缸和烛台等摆设。与客厅相通的,是康氏母女寝室:白墙壁,白家具,白窗帘,一尘不染。要不是母女的卧具分别是淡蓝与浅粉的颜色,真会圣洁得令人有些发寒。与盥洗室相连的一间屋子,里面堆满了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数不清的家具。那屋子大得似乎一眼望不到头。极讲究的是一道上空下实八屏雕花落地隔扇,木料上乘,雕工一流,它给这间大厅营造出华美气派,这个地方其实是跳舞,开鸡尾酒会用的。中间的玻璃隔扇是活的,能移动。移动的位置,是依据来客的多少而定。
对于康同璧母女,早先的营生是靠出租部分屋宅获取的租金,以及祖辈留下的家当家底维持生计。炎黄红党光复北京后,因为大幅度搬迁移走老城里的居民,这里此时剩下的,多是早年间有田产家产,祖上福荫厚实的家庭,所以租金这块收入基本就断了。仅仅靠坐吃山空也让她们多少感到不踏实。不过很快,炎黄红党的工作人员,敲开了大门,和康同璧母女畅聊了大约一个小时,然后各自满意的签订了工作合约。
由于王凡的坚持,所以新政府内不存在让名人后辈,随意在哪个文史馆之类的部门挂个名号,领一份不菲或者足够维持其原来生活水准的工资,也就是说不允许“不劳而获”!
“所有人只要有工作能力,就不能不劳而获!”
“这些人大部分自小就家境殷实,生活富裕,所以才接受了完备的炎黄私塾似的启蒙教育。不能说因为他们早先这样,就永远必须这样。劳动创造财富,新炎黄不养闲人!”
“他(她)们拥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功底,许多人精通绘画、书法、篆刻、历史等,炎黄民众的素质提升,需要他们的帮助和发挥自身作用。”
根据王凡的建议,在北京可以成立各种艺术类社会团体组织,但必须明确,这些艺术团体组织,不是为了满足某些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孤芳自赏,而是要有计划地“接地气”、“促民生”。由于他们在艺术水平和水准上都是“大家”,可能无法教授一窍不通,根本没有艺术功底的普通百姓。那么就可以变通一下,集合北京哪怕全国的有艺术基础的青年学生,在他们手下学习。大约三年左右,再让这些学生回到全国各地,开始各自地区的艺术启蒙、教授给普通老百姓孩子如何绘画、写漂亮毛笔字,传授基本的炎黄文物知识和历史文化,于潜移默化和个人兴趣中,继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