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三章 建国琐事1-山头主义和官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七十三章 建国琐事1-山头主义和官邸 (第2/3页)

成为功能完备的新首都(用地铁公交与老城往来)。北京的原住户,可以按照西北早先制定的标准,以家庭为单位,在新城免费分得一套足够面积的房屋(每月仅需缴纳少量公租金,以维护未来房屋日常养护)。至于从边区政府搬来的各个官员们和军队高层,考虑到山头主义客观存在和炎黄实际文化国情,特意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安排:

    第一,正部级官员实施官邸制,按照2012年的炎黄官方统计数据,全国在职的正省部级干部703名,刨除在各省工作的、各地军队任职的,大约有一半会在北京工作生活,也就是350人左右(含各民主党派、国务院各部委、军队最高层等)。这些人在任上时,统一生活在北京老城已经收回的大小四合院里(从倭寇手里、汉奸手里夺回)。但是全部提前声明,这是“官邸制”,大家在任时可以和家人在这里住,卸任后必须搬离,给继任者腾位子,媒体会进行严厉、有效监督。卸任后的正部级官员,在回到各自分到的,按照稍高标准建立的福利房后,即可从退休生活开始直到其去世,仍然可以享受政府花钱负担的保姆、厨师、司机、警卫等福利措施(费用每年公示),并且延续到其老伴也过世。但是特别提出,其直系子女本身不继承任何房产和福利。

    此外,未来建国后各地方政府也会执行同样的政策,避免后世出现的省委大院、省长大院、市委大院、市长大院等情况。因为炎黄特色,官场明面上讲究避免造成人走茶凉的感觉,省委书记卸任后,其屋子不会被收回,而是继续居住(地段环境往往最好),等其过世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高官子女,经常继续占有这些房产,并售卖获利。由于法律上的盲点和政府内部的人情世故,像建国初分给各个领导居住的四合院、名人居所,就这么从国家财产变成了私人财物。

    因而王凡从建国伊始设立规则:你想当官吗?请按照这个来,如果贴着脸皮不想走,那么掌握在不同民主党派和山头势利的媒体报纸,会争相报道,形成相互监督的氛围,谁当出头鸟谁先死!

    第二,副部级及以下官员,按照2012年的炎黄官方统计数据,在职的有10160名,对于这么大的数量,再考虑到未来退休的累加基数,还有局级、副局级、处(县)级、副(县)处级。所以炎黄养不起也不想养!

    因而这些人不享受官邸制,全部在自己分到的福利房中生活。其实,由于新建福利房是直接按照后世标准建造的,设计出来的采光性、舒适性、合理性、通风性,是炎黄古宅所不能比拟的。单从生活享受上来讲,除了古宅官邸带来的所谓“官威”和虚荣感外,哪怕是已经通电通水,住在古宅里面也真不如修建的(大面积)福利房屋舒服。再加上从土土的窑洞,搬到了现代化的崭新楼房,生活办公环境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王凡一直担心的山头不稳、人心不古、内部骚乱根本没有出现。而第一次官员财产、护理福利支出公示后,官员们无论是否有意见,也都默认了这种方式(要不还能怎么滴^_^),老百姓看到后绝大多数都能理解,毕竟能享受的都是资格很老的资深“老革命”了。此外,百姓自己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