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章 朱棣与被参劾的郑和下西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七十章 朱棣与被参劾的郑和下西洋 (第2/3页)

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且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正是因为这些措施,使得它的“永乐”是赋入盈羡,达到有明初时期的最高峰。因而朱老爷子真觉得自己干的不错,好容易找到自己喜好的“远洋朝贡”乐趣,就立刻被群臣们说三道四,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他已经打定主意,明天早朝找一两个“典型”,好好训斥一番,出出胸中恶气。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后世史学家有很多的猜测和臆断,比如促进经济、宣传明朝国威、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迎佛牙等等。这些理由猜测各有论据,但究竟如何,历史已不可考。不过雅迪根据互联网上各类资料汇总的结果,觉得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满足朱老爷子的“虚荣心”,应是比较靠谱的结果,即所谓“际天极地皆王臣”的满足感与膨胀感,才是朱棣皇帝更看重的东西。

    要知道,单从收支方面看,郑和的几次下西洋,纯属赔本赚吆喝。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约在白银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且这其中还不包括造船等各支出费用。此外,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郑和船队每次出海,虽浩浩荡荡,但“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是不允许民间海商船队跟随,随同做贸易的。在民间,一直奉行“片板不许下海”的基础国策。

    太仓刘家港,这里是郑和船队的主要停靠地之一。此时一支上百艘船只的庞大船队,正停靠在这里。

    “这就是郑和宝船?”王凡通过飞行器内的大型屏幕,看到船队中,体型最大的那几艘船,问道。

    “对!郑和宝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折合主位面长度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共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数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方能启航,载重量八百吨。可容纳上千人,应该是这个位面这个时候,世界上最大最强的船只。”雅迪调取资料库的数据,解释道。

    “那些小的是什么船,也是宝船吗?”王凡指着周围模样不同的其他船只,继续问道。对他来说,能够意外看到传说中的郑和船队,纯属意外惊喜。

    “那些不叫宝船,应该分别是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在整个船队中,分别用于载货、运粮、作战和居住。”

    “想不到明朝的工匠技艺如此之高。”

    “王凡,其实吧~~”

    “怎么了?”

    “虽然我很理解你的自豪心情,看到自己国家历史上的辉煌,非常振奋。但是我还是要点出,明朝之所以船只工艺发达,除了皇帝本人重视外,它的前任――元朝,也是重要原因。历史上元朝拥有远洋贸易传统,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海量的民船和商船,这一切,为明朝的航海奠定了基础。”

    “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