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四章 死而复生的民族品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六十四章 死而复生的民族品牌 (第2/3页)

在这招不灵了,但也可以只买50万的货,先卖着。反正用政府宣传的口号是:“这是打造全国诚信体系的第一步”!

    当然了,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如果拍下买家订单的卖家,所提供的商品质量不合格(每一张订单都有详细规定),那么卖家无法从作为第三方并监管资金的虚拟卖场,得到一分钱货款。用王凡的话说,在虚拟卖场,交易很简单,拍下订单、做好产品、取得收入。不用动什么花花肠子,不用你来我去的划价,这里是尽可能公平的平台,这里靠设计、性能、质量评判与生存,这里禁止假冒伪劣。至于如何禁止假冒伪劣,方法也很简单,雅迪制作的扫描设备,在卖家向买家提供样品的时候,会边扫描边记住样品各项参数,如果卖家最终提供的商品,在性能上偏离样品一定比例(按国家相关规定和国际惯例),则每偏离多少件,就算多少件不合格,扣除相应货款。就这样,炎黄国内东部的、中部的、西部的,年少的、年老的,都在虚拟卖场寻找自己的机遇与财富。

    袁升平,正坐在家里看着电视,享受余生。他是一位退休工人。退休前,他是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的职工。作为一位60多岁的老人,它见证了海鸥相机的辉煌,也经历了海鸥相机的消亡。

    关于海鸥相机的起源,虽然袁升平没有亲眼看见,但是无数次的听闻,还是让他清楚地记住了海鸥相机的起源:那是在1949年5月,上海市在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曾想把包括照相机在内的几个轻工产品搞出来。然后是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试错,直到1957年10月,才试制出模仿德国莱卡(lcica)3b型的小型相机。然后从1958年开始,有了8-1型、58-2型35mm小型照相机,58-3型120折叠式照相机、58-4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df-7型高级单反相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短缺经济”中,海鸥相机和凤凰自行车、三五座钟、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等一起为市场的宠儿,购买者必须凭票供应,属于国内的真正顶端奢侈品。

    不过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外同类产品的涌入,海鸥相机和许多炎黄民族品牌一样,黯淡了、消失了、被遗忘了。

    “铃~~”客厅里座机的响声,打断了袁升平的回忆。

    “喂,哪位?”

    “袁师傅,您在家了,太好了!还记得吗?我是朱明啊!”电话里传来有些耳熟的声音。

    “朱明?恩,噢,是朱厂长啊!”脑子里想起来,朱明是厂子私有化改制后的现任厂长,袁升平既意外又疑惑。今天朱厂长没事找自己干什么?要知道虽然自己的手艺是厂里最好的,但现在已经是数码相机的时代了,自己的辉煌和海鸥相机一样,属于过去式,早就不吃香了。现在你买三卷胶卷,卖家就送你一个老式相机。

    “哈哈,您想起来了就好!我在路上,一会儿到您家,咱们见面细聊。”

    半个小时后。

    “朱厂长,请喝茶!”

    “谢谢,袁师傅,您太客气了!”朱明很是礼貌地道谢,然后聊了几句闲话,才转到今天的正题上:“袁师傅,德国的徕卡m3相机,您还记得吗?”

    “徕卡m3?怎么会不记得。当初我学艺的时候,师傅教授的第一台机器就是它!”

    “是啊,它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我记得很早之前,法国人曾经拍摄了一个短片,一位盲人被人搀扶着走在街头,一位妙龄少女走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