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北上见闻 (第3/3页)
同的机动车,有大卡车、大巴车,也有小汽车和摩托三轮车,不断流的它们,组成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工业化气息。从道路两边,不时可以见到规模不大的小镇小城。虽然仅仅是从远处眺望,也可以很肯定,小镇里的建筑非常新、非常美,规划的很漂亮。从吉普车的角度望去,但见三四层的小楼横平竖直的坐落在,按经纬分布的县城道路上,路上面车辆穿梭不停,行人来往有序。更有甚者,章伯钧还在城镇十字路口看到了闪着红绿色的交通指示灯。
“那是哪里?”心中疑问终于越积越多,憋不住的章伯钧出言问道。
“哪?”
“就是那!”伸出右胳膊指示方位的章伯钧,大声答道。
“应该是某一座县城或者乡镇吧。具体地名我也不知道。”肖新槐扫了一眼,摇了摇头答道。
“我想说的是,那里很新很漂亮,还有交通灯!”
“你说这个啊,每个改造后的县城和乡镇都有。”
“真的?”
“真的!”
“怎么可能?”对炎黄民间非常知根知底的章伯钧,不信道。
“大家如果有疑问的话,在经过下一个乡镇或者县城,我们可以绕道去看看。”
半个小时后,安徽境内某地的一处乡镇新城。
这里面积不大,总共也只住了4百多户人家,总人口大约1800来人的样子。镇里面只有3条主路,两横一竖贯穿乡镇中心区域,他们相交处安装有红绿灯设备。主路周围则多是宽度较窄的支路。整个乡镇的建筑风格,偏向深棕色的沉稳风格。几座仿木式建筑的标志性民居分布其间,一间门口用白布黑字展现出一个大大的“米”字,另一间则用蓝布白字,显示出同样大小的“染”字。
此时车队停靠在乡镇内的公用停车场内,肖新槐找到了当地的村长,给自己的客人介绍当地情况。整个村子因为此时天气处于冬季,时令处于农闲,所以地里看不见人干活。但村子内设有木材加工厂、瓷砖地砖加工厂各一座和手工染布作坊、酿酒作坊各一家,所以村内每个人都相当忙,路上看不到成年人在走动。只有岁数太大,已经不能劳作的老人和几岁大的孩子,在外面晒晒太阳、嬉戏游乐。
“你是说,整个炎黄大陆长江以北,绝大部分乡村县城已经完成了类似改造?”章伯钧难以置信道。
“是的,据我所知,除了太偏僻山沟最深处的乡村,其他绝大部分应该已经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造。”
“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造?”罗隆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
“对,我们把**初级阶段叫做社会主义,把赶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大建设命名为现代化改造。”
“这都是这半年来完成的吗?”
“有一些是早就做准备的了,但是道路、电力、桥梁和老百姓住房,都是这半年来完成的。”
“天啊,这得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再上车后,民盟的每个人不再说话,而是仔细思考消化刚刚得到的信息。
当天晚上9点,章伯钧一行人抵达西安,并亲眼目睹了夜晚西安,作为一个两百万人口(1944年人口数)聚集地的繁华,看到现代感十足的房屋、灯设,感受着在他们心中,应该不属于炎黄的那份富足、安逸和舒适,所有人沉默了。明天面对取得这样建设成就的炎黄红党,他们又该说什么,表达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