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被震惊的回国专家们 (第2/3页)
组织专人和专车,让归国专家前往四处各地参观,欣赏一下炎黄红党的建设成果,核实一下几个月前,在星条旗举办的“炎黄红党建设成果展示周”确有其事,而不是什么海市蜃楼的幻景。在参观中,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人,对于炎黄红党在教育事业方面的“高额投入”和取得的建设成就赞不绝口,尤其是西北大学城那连成片的教学楼、图书馆和实验室,各种不次于世界上当今主流的一般科研器材(大约是1940年代水平),让专家们既疑惑又安心,没有比他们更清楚和忧愁,此时炎黄在世界科研道路上较西方强国落后的差距了。
看着自己国家竟然在长达几十年的战乱中,仍然保留下一份现代科研的种子与沃土,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几人不禁眼眶湿润。他们渐渐相信,只要红党打过长江,炎黄上下恢复统一,然后集中力量恢复建设,再加上义务教育的快速普及,只要经过四五十年,一、两代人的艰苦努力,就应该可以赶上普通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和科技水平,至于赶超星条旗共和国?实在抱歉,期待短时间内赶英超美,在归国专家们的心中,那绝对是不负责任和不切实际的妄想。
米脂盘龙山真武庙。
“学森先生、三强先生,你们在西北大学任职,感觉怎么样?”一同回国,暂时选择在西北理工大学任教的钱伟长(炎黄力学之父)的问道。
“还可以吧,导弹火箭推进和核物理这块对于我们国内基本都是空白,一些必要的研究设备和基本的理论书籍都没有,我和三强现在更多的是先开展知识普及工作。”钱学森先开口答道。
“是啊,虽然西北大学城,诸如各类教育设施和图书资料可谓超乎想象的丰富,但是我们这半个月观察下来,发现学校内的学生知识层次还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阶段,对于大学这块涉猎的非常有限,知识储备很不够。暂时能够达到助理研究员水平的学生数量非常少,初步估计需要4~5年的时间,我们才能培养出第一批足够数量的助理研究员和少量独立研究员,这个过程省不得。”钱三强接话道。
“恩,我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钱伟长点头道,“让人遗憾的是,四五年后,国外的科技,尤其是因为战争,说不定又要向前发展一大块,我们还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唉,真有些着急啊!”
“这个没有办法,砍柴不误磨刀工。没有足够数量的基础研究人员和必要水平的工程师配合,实物制造根本无从谈起,我们只能暂时做一些纯理论的方向性研究。好在这里的大学城附属的印刷厂设备数量充足,我们需要先把原来星条旗没收走的,不让我们带回国的各种书籍资料,凭借回忆默写和重新推算印刷出来,分发给各学生,只有这个基础做好了,再加上这几年内陆续想办法自制出一些研究器材和设备,才能进行真正的研究工作。伟长先生,你上周新出版的《弹性力学》我看了,感觉很不错。”钱学森开口道。
“哈哈,谢谢!”
“学森先生说的对,好在这里的电力供应非常充足,不用担心缺电造成的科研止步。”钱三强点头同意,然后转首问向雷达专家范奕晖(读者大大龙套角色)、火炮专家梁万庆(读者大大龙套角色)等人,“奕晖先生,万庆先生,你们那边是不是好一点?”
“我这里还不错,红党提供了几部缴获自倭寇的雷达,有三式一号三型警戒机3部,三式空六号警戒机4部,四式警戒机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