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拾七章 一座资源枯竭城市的“重生” (第2/3页)
西出发,经过笔直的公路,穿过满是荒凉的戈壁,再顺着长着稀疏低矮的骆驼刺、芨芨草等耐旱植物的道路,来到头顶上几只粗大管道折成的“城门”,里面就是真正的玉门老城区。
此时老城区已经一片萧瑟,即使在主街上也难以看到多少行人和公共汽车,偶尔能看见几辆被当地人称为“面蛋蛋”的面包车,他们在四处转悠拉活,要价非常合适,短程一般都是一次一块钱。
老城区内的油城公园内,一位清洁工轻轻挥动扫帚,清扫着落叶。公园里一左一右矗立着,铁人王进喜雕塑和在玉门老君庙发现中国第一口油井的地质学家孙健初纪念碑。再往里走,只剩下两个老太太安静的做着户外运动,她们是附近居民楼所剩无几的住户,因为在玉门生活了一辈子,实在舍不得离开。不过可惜的是,她们楼里现在也只剩下不多的几家人了,小区内许多楼房整栋整栋的空置,有的楼房玻璃破碎风化,只留下一张张空洞的窗户,有的楼门窗全用砖头水泥封上,甚至就连附近主街道路边的新华书店和清真寺都荒废了。
在玉门老市区内建筑规模最大的体育场,此时跑道和球场满布荒草树木,地上四处洒满碎玻璃、树叶和垃圾。看台的水泥已经破碎开来,裂出一条条缝隙,主席台上下的通道更是已被封死。
陈一琳是一名30多岁的女性,她上班的单位跟着玉门市政府搬迁到了新城区内。但她丈夫是名石油职工,为了工作,丈夫不得不跟着玉门油田总部搬到酒泉市去,而她自己身处玉门镇(玉门新市址),三岁的孩子则跟着奶奶爷爷留在老玉门市。
一家三口将被分布在一个大三角形的三个角上,每周聚一次,不过这样的会面很难持续下去,因为每周来去的交通费用,要花去陈一琳每月工资的四分之一。可如果长时间见不到家人,特别是孩子,精神上的痛又让陈一琳抑郁恍惚、辗转难眠。
2013年10月中旬,刚刚下班的陈一琳,迈着疲惫的双脚回到宿舍,一个人孤零零的她,草草的吃了半口饭,就躺在床上休息,寻思着一会儿精神头好点,再起来给孩子织织毛衣。
“咚咚咚!”(敲门声)
“谁!?”
“我!”
“你是谁?”听到有些熟悉的声音,陈一琳有点发愣。
“我呀,周轩,快开门!”
“你怎么过来了!?”终于听出是自己男人声音的陈一琳,赶紧从床上爬起来,打开房门道。
“我跟单位回玉门的车来的,同事在车里等我,呆一会儿就等走。”陈一琳的老公周轩进屋后,拥抱着爱人,捋了捋她的头发,笑着说道,“看我来高兴吗?”
“恩!不过你一会儿又得走~~”
“呵呵,一琳,这次我有好消息哦!”
“什么好消息?你调工作了?能和我一起在玉门镇上班了?”陈一琳充满希冀的问道。
“差的不远,不过地点是去玉门老市区。”
“啊?”陈一琳听到后,有点失望,但还是尽量往好处想,赞许道:“挺好的,最起码能和丁丁(他们的孩子)呆在一起。”
“你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