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九拾六章 河北、唐山与防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九拾六章 河北、唐山与防震 (第3/3页)

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整个炎黄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

    区内所有的建筑物均几乎都荡然无存。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

    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三座大型水库和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浪墙倒塌。410座小型水库中的240座震坏。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67%。沙压耕地3.3万多公顷,咸水淹地4.7万公顷。毁坏农业机具5.5万余台(件)。砸死大牲畜3.6万头,猪44.2万多头。

    此时第四纵队总司令陈yi,正在唐山市内进行实地调研,其脑子里不时的回想起王凡提供给他的绝密地震资料:1966年3月,河北邢台7.2级地震,8182人死亡,51395人受伤,破坏房屋400余万间,损坏桥梁86座;1976年7月,河北唐山7.8级地震,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倒塌民房530万间;1998年1月,河北尚义6.8级地震,破坏房屋面积达到650多万平方米,其中完全毁坏175.4万平方米。

    “邢台、唐山、尚义,这些多灾之地,必须要把防震工作做好!”深吸了一口烟的陈老总想到将来的那些伤亡数字,暗自下定决心说道。

    根据王凡的建议,为了应对历史上很可能会发生的大地震,像唐山市会整体搬迁,由居民密集区域变为稀疏区域,市区将大量建设绿地花园,改变工业立市的思路,变为北京市周边重要的有机农业养殖基地。同时大力建设京唐港,未来将扶持发展远洋捕捞,这点是王凡特意坚持的。后世远洋捕捞受限于资金技术门槛,好处都被倭寇岛国占了。而炎黄的渔民却被局限在炎黄大陆沿海和南海附近活动,很少有去远洋的公海海域捕鱼。

    此外,王凡借鉴后世倭寇花费几十年研究出的,各种各样地震防灾减灾技术,选取施工难度较低的高楼建筑安装橡胶弹性垫,和摩擦滑动承重座等缓冲装置,辅以高楼中轴技术,对唐山市周边城市的较高建筑实行减震防震。按照后世经验,仅增加5%~10%的建造成本,就可以达到提高建筑物安全性4~6倍,使抗震系数提升到8.0级甚至9.0级地震的效果。

    至于普通民居,则采用减震斜撑、钢板壁、钢镶合板,配以推广木结构、轻结构房屋(王凡从苏联和星条旗弄来大量原木,成本为零),达到抗震减震的效果。

    不过哪怕是相对简单的避震技术,实际建造时,尤其是在数以万计的广大乡村,建造数千万间民宅时,需要的能够看懂图纸,或明白核心技术点的木工、瓦工师傅数量,仍然存在着海量缺口。

    “还是人才问题啊~~”看着手里的简易施工示意图,刘总不禁脑袋直疼。由于炎黄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间建屋习惯,大多数都是用砖石垒房子,地面找平,披上腻子,靠青灰和石灰填缝,根本没有什么抗震的概念和习惯,也许建造皇亲国戚、诸侯王公的豪宅时,可能会考虑这些,但是对于普通民居,脆弱简陋的土房才是目前现实住房的主流,所以如何解决紧缺的工匠问题,成了刘总目前最头疼的问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