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拾六章 北晏南陶 (第2/3页)
村民引入优良棉花和蛋鸡品种;组织成立平民学校同学会,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改组县乡议会,改造县乡政府等等。”
“听起来还不错,可操作性比较强。”雅迪评价道。
“如果说的稍微理论一点,晏阳初认为当时炎黄农村的最大问题是愚、贫、弱、私。他提出的对策是‘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
“明白了,那陶行知做的应该也差不多吧?”雅迪问道。
“恩,他们俩干的事情大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才一南一北齐名,只是陶行知命不好,去世的早,抗战刚胜利没多久就因突发脑淤血去世了,所以后来取得的成绩比较少,”王凡耐心的讲道,“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中央门外的晓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期间他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虽然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是终归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明白了,从他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来,陶行知,取知行合一的意思吧?”雅迪问道。
“是的,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故改名为陶行知。当然这两个人之间还有些差别的,陶行知偏红党多一点,晏阳初偏秃头党多一些。历史上,陶行知曾经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并在校内组织演出。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王凡回答道。
“哦~~我大体明白了,不过你计划怎么干?说服不同意,就直接绑票吗?”
“当然要侵犯一些人权了,来也得来,不来也带来,对不住他们二位了!”王凡一呲牙,嘿嘿的说道。
中午,炎黄大陆西南部重庆,陶行知正和助手商量经费的问题。
“先生,我们追加的经费政府还没有播下来吗?”陶行知的助手问道。
“还没有。”陶行知摇了摇头,“连年抗战,政府手里也很困难,拿不出更多的钱了!”
“可是现在物价涨的厉害,如果没有后续的资金,咱们的学校很难撑下去。”
“我知道,我再想想办法。”陶行知抽了口烟,然后说道“下午我去找找阳初,他在政府里的朋友更多一些,兴许会有办法。”
“也只好如此了!”
下午,重庆市区东部的一间楼房内。
“行知,你所说的我已明白,一会我就去问问看,实在不行,看看有没有工厂、商铺的经理掌柜同意再捐一些。”晏阳初说道。
“谢了,阳初。”陶行知答道。
“你我之间,不必如此,现在重庆的这所学校是我们的种子,只有呵护好了,才可能有朝一日发展壮大。”晏阳初摇了摇头,回答道。
“恩,我明白,”陶行知点了点头,然后说道:“不过我听说,最近不少先生对你我的平民教育很有一些看法,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