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拾四章 民国范与被代表 (第3/3页)
共有几千处是记录他的经济收入的。从1912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一直到1936年去世,24年中,他的总收入超过12万多银元,约合你们后世人民币480万元。这些收入充分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和生活水准。”周恩来补充道,“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要给这些文学家抹黑,只是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大学教授的工资水平,和底层百姓相差30~50倍,后世是多少,3~5倍是常态吧!”
“一切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经济问题!民国的大学教授,可以很轻松地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而你的主位面大学教授,想要在北京弄个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恐怕都要买到通州那边的地界上去了!”老mao也插话评论道。
“不过我们后世敢说真话和实话的教授越来越少了,许多所谓的学者就为钱说话,因而有人把专家教授的词语,改成砖石的砖、禽兽的兽!”王凡想到后世的种种报道,感慨了一句。
“这确实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老mao点燃一支烟,抽了一口说道:“如果学者,掌握笔杆子话语权的人,在其位而不谋其政,那么对于那个社会的百姓是不公的,对于那个政党也是危险的!我们这点要想办法避免!”
“感觉就是文人的骨气没有了!”王凡接话道。
“其实王凡,你所说的‘民国范’,之所以在主位面社会引起共鸣,就在于此!民国虽是社会政治上的动荡乱世,却是人文精神上的蓬勃盛世――大师辈出、精英涌现,一个个都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自由的生活方式和高昂的精神气质,把这些民国时代的节操和风骨归纳起来,就是所谓的‘民国范儿’从清王朝上溯整个炎黄古代的那种士子之气,那股‘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忙、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在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犹有遗风。充满古典炎黄士人的风骨,又结合了近代西方进步思想的,再加上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后世的信仰真空,因而‘民国范’才被后世借鉴和回味。”周恩lai接着说道。
“不过有一点,经是好经,但也不能偏激念歪了!”刘少qi插话道,“虽然‘民国范’读起来顺溜,提起来诱人,但是过于提倡,非国家之福!”
“恩?为什么?刘伯伯,多有些风骨不好吗?”王凡没想到刘少qi会说出这句话,不明白的问道。
“只要你真正思考谋划一乡、一县、一省、一个国家的发展,你就会遇到一些问题,从而明白这个道理。”刘少qi此时没有笑容,很严肃的说道:“我举个例子,这些‘很有范儿’的‘民国时代精英人物’,如章太炎、蔡元培、陈寅恪、梁漱溟、梅兰芳、徐志摩、闻一多、鲁迅、张爱玲、梁启超……虽然确实都是名声如雷贯耳的大家,令后世高山仰止,肃然起敬,可他们基本上都是搞社会科学的文化人,学的和研究的都是教育、文学、外语、历史、哲学、艺术之类,却很难找到什么工科和理科的人才。而主位面建国后肩负起国防、科技、工业这些国家脊梁的科学家,如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等等,几乎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
“这有什么不对吗?”王凡不太明白。
“问题大了!”老mao插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