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拾四章 民国范与被代表 (第2/3页)
学者胡适则在北大当教授。这点你知道吧?”
“恩,这个我听说过!”
“我当时的月薪是8块大洋,胡教授的月薪是240块大洋,相差30倍,当然了胡教授的工资也不算最高的,当时北大中文系主任是陈独秀同志,他的月薪是400块大洋,而且几年后,北大教授的月薪还要再翻一倍,平均达到500块大洋。但是很遗憾,图书管理员的月薪却一直没怎么上涨。”老mao淡淡的说出一组又一组数字。
“差这么多,这样算下来,岂不是相差30倍到60倍?”王凡被巨大的比例差距吓了一跳。
“相差的很大,但是如果仅仅是数值上的变化,并没有什么,关键是套用你们后世的一个名词,购买力的差距,因为我干的是北大的图书管理员,所以生活在北平,当时1919年的北平,一块大洋应该可以买20斤米,8斤猪肉(数据来源《民国经济史》),相当于后世多少钱?”老mao问道。
“恩,大约40~50元吧!”王凡心里计算了一下,答道。
“按照你算出的结果,我的工资大体上相当于后世的320~400元,那么胡适呢?他的收入是9600~12000元,这里显示出极大的贫富差距,但是和后世的贫富差距有个最大的区别,你注意到了吗?”
“什么区别?”
“后世收入如果是3200对应96000,和民国的320对应9600,虽然从比率上看是一样的,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3200一个月能活着吧,320一个月能吗?”
“320元过一个月?恩,过日子总得买米、买点菜吧,如果再租房、水费、必要的煤钱,当时应该烧煤吧?根本不行啊!”王凡推测道。
“所以说我当时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富者有阡陌之田,从来都不是革命的理由;贫者无立锥之地,才是造反的根本!”老mao说道这里,表情十分严肃。
“这样看,胡适的9600~12000元一个月,绝对可以算是中产阶级了!”王凡接口道。
“是啊,在民国,大学教授是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业。当然我这里并不仇视大学教授,他们中的许多人品德非常令人敬重,这里仅仅是计算讨论一下民间的收入等级。你知道鲁迅吧?”刘少qi接话道。
“当然,他在后世非常有名!”王凡点头道。
“他虽然总喜欢与执政当局闹别扭,但是教育部门却不曾扣了他每月300银元工资,在现在民国这个时代,大学教授们的职位通常很稳当,既不像商人那样可能因为投资失败而破产,也不像官员那样随时可能因为政权更迭而被无故罢免,并且大学教授绝大多数,都居住在治安相对良好的大城市里,不像乡下地主们那样要担心农民抗租、土匪劫掠、军阀勒索,堪称是铁饭碗中的铁饭碗。所以,他们的幸福生活常常才让后人感叹不已。”刘少qi接着讲道。
“我们还说鲁迅吧,他在生命的最后9年,完全靠版税和稿费生活,每月收入700多元,相当于后世的2万多元。而当时上海一个四口之家工人的每月生活费是多少,不到40元大洋。根据你带来的《鲁迅日记》,700多页中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