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绥远与傅作义的决定 (第2/3页)
指晋绥地区。最后的结果很多人都熟知,山西沦陷,察哈尔沦陷。到1943年,因为装备和兵员等原因,阎锡山和晋绥军不得不退守绥远一隅,兵力大约十二万人,番号虽然号称有八个军,但每个军都只有一万多人。
至于傅作义部,其原是晋绥军名将,从1926年晋北保卫战率一个团守天镇起,即在晋军中暂露头角,后在涿州保卫战中一战成名,屡立战功,深得蒋委员长的器重,不过功高震主啊,这种器重引起了阎锡山的担心。太原失守后阎锡山想借故撤掉傅作义,最后因为蒋委员长不同意而作罢。
当然,傅作义也不是软柿子,更不是傻子和愚忠之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老子上铁路!深知阎锡山早对自己产生不满和猜疑,傅作义干脆也开始计划离开阎锡山,另树旗帜自己单干。1938年冬,蒋委员长未经与阎锡山商议,突然任命傅作义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绥远省主席(我估计蒋委员长和傅作义应该私下有接触、谈判和许诺),并将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扩编成第一0一师、师长董其武,新编三十一师、师长孙兰峰,新编第三十二师、师长袁庆荣等三个师。三十五军实力一下子大大加强(比扩编前,大约增强一倍)。得此任命后,傅作义马上率三十五军前往绥远五原县驻防,从此脱离了阎锡山的控制。
这样看来,整个绥远的布防,大体为绥远西南部是由阎锡山的晋绥军防守,北部五原县附近为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驻防(因为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1943年明确的绥远地区战争形式图,所以就以这个,作为目标位面,绥远地区的布防势力图)。
绥远五原县,炎黄民国1912年设县。因汉代五原郡得名。五原郡则因地有原五所,即龙游原、乞地千原、青领原、可岚贞原、横槽原而得名。1943年,傅作义将第三十五军军部设在这里。
让时间倒回8天前,也就是1943年6月12日,此时军部里,傅作义正和几位军中高层开会。
“老总(在傅作义军中,其被称作‘老总’、‘傅先生’),这次召集我们来,是不是有大动作?”新编三十一师长孙兰峰问道。
“山西的小鬼子最近很不安分,一直在增兵,我请大家过来,想一起商量商量!”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答道。
“傅先生,最近,我们的探子发来的消息都不太好,倭寇在山西增兵增的厉害,根本不怕被发现,明摆着是给贺阳宫恒宪王复仇来了。”傅作义的依仗之一,以善守闻名的第一0一师师长董其武,一边抽着烟,一边说道。
“是呀,老总。不过小鬼子主要是奔着陕西那疙瘩去的,我想我们这里应该相对安全的多。”新编第三十二师师长袁庆荣劝慰道。
“唇亡齿寒啊!”傅作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借用典故回答道。
历史上,秃头党军队中,对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有个戏称,叫“七路半”部队。为什么这么叫?按字面理解,那就是傅军长即使不是八路,也就差那么一丁点了。听起来挺嘎的,但是各位读者大大,这称呼还真有来源和依据:傅作义在抗击倭寇时期,与炎黄红党关系非常密切,1938年,他只有两个师时,却接受了大批红党人士进入其部队工作,两个师的政治部主任阎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