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八章 1943年的跨越式发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八章 1943年的跨越式发展 (第2/3页)

识分子等通过白天工作,晚上一遍遍的观看海外“电影”的方式进行培训,明白了解分到手边的工具、设备、武器如何cāo作、保养、维护。一遍不懂看两遍,两遍不懂看十遍,边干边学边理解,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工作、训练,强调“时间是最重要的资源,浪费时间行为最可耻!”的观念。

    物质上,延安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大量的彩钢房被建立起来,成立了多所学校,组织知识分子对延安适龄孩童进行教育,知识分子每人一本简繁字体对照词典(对外说是海外津凡公司使用的中文字体),教授拼音(老师学生一起学),重点学会6000~8000常用字即可。利用野战医院设备,成立延安第一所综合xìng医院,先进的手术设备,充足的药品,丰富的餐饮大大改善了伤员的疗养环境,提高了伤员的恢复速度,陕甘宁根据地所辖各县成立卫生所,配设一般体检设备,各村发放《赤脚医生手册》(感谢《1949我来自未来》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这本医疗神书),轮流派知识分子到各村按照书上讲的知识筛查,有病情的转送县卫生所,重大疾病送到延安医院治疗,提高各乡村疾病预防与治疗能力。

    在第二片平地,建设根据地第一家小化肥厂和小农具厂,小化肥厂主要生产氮磷钾肥(后世最主要的复合型化肥),以氯化钾矿粉、磷矿石,煤矿为原料经过后世生产线依次合成。后世炎黄共和国一年的化肥年生产超过6000万吨,王凡带来的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为5万吨,按照每亩地5公斤化肥计算,最大施肥面积1000万亩,足够根据地一段时间内所需,当然刚开始因为不熟练,产量可能只有设计能力的30~40%。小农具厂主要是生产根据地内,百姓rì常需要的一些农具。因为抗倭寇期间,炎黄国土的钢产量从战争前的三十多万吨剧降到几万吨,且主要集中在秃头党的军工部门。倭寇的钢产量却在600多万吨,最高峰时超过1000多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