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中苏冲突 (第2/3页)
。避免冲突,一些局部的遗留问题留待时机成熟时再以妥善的方式解决,怎能不掂量事情的轻重缓急,一再以强硬态度解决中苏间的矛盾。迫使苏联将来在边境动武。若打赢了还好说。若是打不赢弄到损兵折将,不仅将自己的弱点充分暴露,而且也削弱了己方的斗志,更重要的是将会刺激日本的野心。
“真的会打起来吗?”胡若珊担心地问道。
徐彦卓道:“按理说,苏联是不想打这场战争,国民经济尚未恢复到战前水平,又因强行实行农业集体化,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不佳;在国际上。依然受到列强政治和经济上的孤立和打压。再说了,苏联在远东的武装力量相当薄弱。与东北地区相连接的国境线距离中央地区有几千公里,中间地区人烟稀少,食品短缺,装备困难。唯一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若干路段距离中苏边界较远,与东北军队相比,苏军后勤供应方面要困难得多,即使中国从中心地区调动军队,比苏联两线俄军之间的距离也短两倍。此外,十月革命后,苏联党和政府一直教育自己的人民,深受列强压迫的中国是苏俄的天然盟友。若对中国开战,还必须做大量的宣传工作,以转变自己军队和人民的思想。正是这些因素使苏联对诸如搜查大使馆和领事馆等严重事件都没有采取极端行动。”
“这么说,还有缓和的余地?”
徐彦卓摇摇头:“张学良武力夺取中东路并先后拘捕了苏联200余人,苏联人当然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可我估计张学良肯定不会同意,这种情况下苏联只有诉诸武力了。”
“少帅这次是欠考虑了!”胡若珊叹了口气道。
“他不是欠考虑,他是昏了头了。”徐彦卓怒气未消:“他掌握了权力,很想施展一下子,提高东北的地位”,就把这一目标定在了让他时刻感到不舒服的中东路上。在他看来,苏联正在闹饥荒,人民奄奄待毙,对于苏维埃政权极度不满;欧美各国对于苏联也有仇恨,中国若能趁这个机会将中东路主权一举收回,不单苏联此刻无力进行反抗,就是世界列强也必双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