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79章 巴黎和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79章 巴黎和会 (第2/3页)

败,使中国能够与英法美并驾齐驱……”

    “你以为如何?”徐彦卓见陆征祥抬起头来,似笑非笑地询问道。

    陆征祥叹了口气道:“恐怕全中国人都以为,经此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可以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争得关税自主的权利,收回被日本占据的青岛和胶济路,在世界上抬起头来做人。”

    “这就是我不帮他们的原因!”徐彦卓点头道。

    “徐公子,我有些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给他们浇盆冷水,让他们面对现实!”

    “不仅仅只是给这几个代表,而是要让全中国人都清醒清醒。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新世界,依然是丛林时代,所谓的公理、正义,不过是好听的外交辞令,巴黎和会是个决定战后国际秩序的会议,战后的国际秩序却是要按照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来制定的。中国在和会上的命运,如同是砧板上的鱼肉,所差的无非是切给谁而已。”说到这里,徐彦卓目中闪着精光:“我若帮他们,最后成功了,让国人误以为国家很强大了而沾沾自喜,岂不是事得其反了。知耻才能后勇,痛彻骨髓才能奋发力强!”

    “徐公子,你说的对!”

    ……

    最有才华的驻美公使顾维钧,作为首席代表,在起程前专程拜访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威尔逊许诺愿意支持和帮助中国,这让顾维钧对即将开幕的和会多了一份信心和期望。

    当顾维钧得知陆征祥和徐彦卓也在巴黎,自然少不了前来拜会。

    1905年,16岁的顾维钧赴美国留学,入纽约州库克学院学英语,第二年便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主攻政治和文学,4年间获文学学士和政治学硕士两个学位,继而获法学博士学位。在留美期间,先后担任了《哥伦比亚月刊》经理和纽约中国留学生会会长。

    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选择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顾维钧的老师约翰穆尔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他以一个外交官的标准来要求、培养顾维钧。顾维钧在学校成绩非常优秀,曾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校刊《瞭望者》的主编,这对于一名留学生是非常难得的。在校的学习,为顾维钧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顾维钧在美留学期间,有一次。唐绍仪作为清朝政府的特使访问美国,在大使馆里接见了40位中国留学生,顾维钧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唐绍仪马上就非常欣赏这个年轻的留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当袁世凯执政,他出任袁世凯的内阁总理时,他立刻向袁世凯举荐了顾维钧。那时,顾维钧正在准备博士学位的答辩,他的论文还只写了一个序章,邀请他回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的信件就寄到了纽约。

    学业尚未完成,令顾维钧感到为难。他准备拒绝来自北京的邀请。当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导师约翰穆尔,约翰穆尔却不同意他的选择。约翰穆尔对顾维钧说:你学习外交就是为了为国报效,眼下有这么好的机会。你应该抓住。于是他让顾维钧把《序章》拿给他看。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