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56章 国内急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56章 国内急电 (第2/3页)

华侨翘首南望,向着北京求救。

    除了北京之外。近在咫尺的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和黑龙江督军孙烈臣。也收到了大量告急求援文电,黑河商会甚至派出代表常住沈阳,不得出兵誓不罢休。

    此时北洋政府却焦头烂额,一边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一边要应对山头林立的国内各派势力,正在扯旗放炮武装暴动的革命党,牵制了政府的大量兵力。

    其实,当外交部收到海参崴总领馆报告的第二天。就立即与海军部展开了磋商。此时,是1917年12月12日。距十月革命爆发仅35天,考虑到十月革命波及到远东的时差,北洋政府的行动可以说是非常及时、迅速的。

    对于派遣军舰护侨,海军部毫无异义,认为理所当然,但是,“现时国内多事,军舰不敷分布”,**莫能助,只能通过外交途径为华侨尽力提供救助。

    海军部的婉拒,绝非推托搪塞,此时国内的确是多事之秋。

    此时,孙文在广东联合西南军阀等,发动第一次“护法战争”。海军总长程璧光率领北洋第一舰队,投奔了南方阵营,这导致政府手上能掌握的海军力量大为削弱。俄国内战导致华侨告急之时,祖国的内战也正打得如火如荼,各种势力在动听的口号下互不相让,纷纷指责对方“假共和”,宣称自己才是“新共和”。遥远的西伯利亚的华侨命运,也就只能留给当家当得焦头烂额的北洋政府去操心了。

    对于海军部的婉拒,外交部却并不气馁,当天再杨度发函,要求海军部以华侨为重、以大局为重。海军部一时处在两难的境地,直到半个月后的圣诞节当天,才答复:依然是无舰可调。

    1月19日,外交部将海参崴总领事馆的电报提交国务会议审议。依然被南方动乱搅得一团混乱的中央政府,同意了护侨之事。国务会议决定,由陆军部会同奉天、吉林两省,抽调陆军进驻图们江,保边护侨。2月16日,国务会议又决定,由吉林督军调兵绥远,保护伯力华侨。但考虑到出兵入俄将引发复杂的国际问题,军队不得越境行动,主要目的就是保持撤侨通道的安全与畅通。

    控制东北的张作霖等奉系军阀,与控制北京的皖系军阀,并非同志加兄弟,各有各的小九九。但在护侨的问题上,双方罕见地保持了一致。奉天、吉林两省奉命,立即抽调了大批兵力。张作霖等还在华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