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华人矿工 (第2/3页)
”的心理恐惧和隔阂。再者。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背井离乡”是人生失败中的失败,对不可知的国度,更是心存芥蒂。
早期时。清朝严禁臣民迁往“蛮夷之国”。在他们看来,华侨入海,非奸则盗,捉到了就当作“浪民”、“顽民”、“乱民”看待,就地斩首。时过境迁,后来的大清帝国在列强的逼迫下,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劳务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严禁到被迫接受,再到主动输出。向外输出大批劳务也同时成为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绪三十年。中英两国签订了招募华工条约,即“中英会订保工章程”。清政府以牺牲劳工权益为代价,将劳务输出,办成一件“好的买卖”,以出国1名契约工收保工费3元、到南非后每人每年再向清廷领事纳税3元为条件,同意向南非输出劳工。因为官府的热心帮忙,招募工作就顺利了许多。中国的老百姓历来都相信“政府”,“顺从”政府。有了官府的告示,自然放心不少。虽然还有犹豫,还有观望,但终是有人前来报名了。
1904年5月25日,一船满载1055名华工的船只启程远航。船上满是拖着辫子,夹着行李,操着各类方言的中国人。衣着虽然破旧,可掩不住他们满脸的兴奋之情。因为这艘英国人的船舶,将要把他们带往一个满是黄金和钻石的梦幻之地――南非的约翰内斯堡金矿区。这些劳工中,以山东、直隶两省人居多,也有部分广东人。他们多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对于他们而言,本地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少希望,唯一的资本是年轻力壮,或许去遥远的非洲一搏,还有发财致富的机会和希望。周铁成自小习武,后来父母双亡,孑然一身,也抱着这种想法,满怀希望地成为了首批的淘金华人矿工。
1904年,英国政府招募到的华工仅有九千多人,但第二年,就猛增到三万多人,到了第三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