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16章 射击训练 (第1/3页)
讲解了理论以后,徐彦卓又专门进行了一次授枪仪式。他把一支支崭新的三八式步枪庄重的交到孩子们的手中。看着满脸兴奋的孩子物们,徐彦卓将自己手中的枪举起大声问道:“这是什么?”
“枪!”孩子们大声回答。
“没错,是枪。但是,你们知道枪是我们的什么吗?”徐彦卓又问道。
孩子们不知道该如何答了。
“枪是我们的生命。人在枪在,枪在人在,离开了枪我们就离开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名战士,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枪,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样。你们明白吗?”
“明白!”孩子们的回答响彻云霄。
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二十四小时身不离枪。吃饭、睡觉、训练都带着枪,枪成为了他们的朋友、兄弟和最熟悉的伙伴。
其实,这并不是徐彦卓的发明,而是来自于后世的射击理论。就好比经常使用筷子的人,对任何一双筷子都能运用自如,如果改用叉子则会感到不便。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找到感觉而习惯、自然起来。
射击也不例外,自己经常使用的武器,一握在手,同样会有一种自然、舒适的感觉,这就是常说的“枪感”。具体而言,“枪感”就是射手对手中武器状态、重量、重心、后坐等性能特点在操作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反映。
为了让孩子们对自己使用的三八式步枪更加熟悉,徐彦卓开始让他们进行枪支分解结合的训练。几十只步枪在这些孩子士的手中,一会被大卸八块只剩下一堆零件,一会又变身恢复原状。
每天不停歇的拆枪和装枪,取得的非常明显效果:三八式步枪分解结合的速度从最初的十几分钟到了目前的四十多秒;从开始的手忙脚乱到蒙着眼睛依然有条不紊。
再往后就是空枪的据枪瞄准练习、快速瞄准练习。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孩子们依然没有打到一颗子弹。孩子就是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