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8章丘吉尔与麦卡锡的“基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58章丘吉尔与麦卡锡的“基情” (第2/3页)

    丘吉尔在华盛顿西雅图大学的演讲,并没有取得他预想中的轰动效应。英国人视丘吉尔为“英奸”,而在美国人眼里,他也不过是一个上窜下跳的政客而已。在大多数的美国人眼里,他们都认为美国现在在西太平洋的扩张之所以严重受挫并落到如此境地,完全是因为1940年时仙人掌加纳上了丘吉尔的当,签下了一份“废纸一般”的条约,结果差点被英国人拉下水。

    对于《英美华盛顿协议》,英国人认为这是一份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而在美国人看来,这份协议却象是一份“骗子协议”,正是因为这份协议,让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错过了在英国最脆弱的时候对他们狠狠地割肉放血的好机会,结果才导致了现在在东南亚地区如此被动。“恨屋及乌”之下,当年和加纳总统签下这份协定的丘吉尔,美国人对他也没有太多的好看法。

    丘吉尔的演讲,并没有达到他预想中的效果。无论是华盛顿西雅图大学的学生还收音机前的普通美国听众,在他们听来,这不过是两年的“老生常谈”而已,这个英国胖子不过是在炒隔夜的冷饭,更加夸大一点罢了。

    但是,还是有人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中。听出了一点玄机。

    约瑟夫.麦卡锡生于威斯康星州北部一个爱尔兰裔小农场主家庭。在1939 年,他靠虚报年龄参加威斯康星州第七区巡回法庭法官的竞选,并成功地成为该区历史上“最年轻的法官”。

    当上法官后,麦卡锡本人,却因为行为不检点,以及进行一些“灰色”的期货投机交易、赌博和酗酒,声望在当地一直不好,对于有志走向政坛的麦卡锡来说,个人过多的负面新闻并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个人品德很不佳从来都是党棍政客们的“优点”而不是“缺点”,麦卡锡本人品德虽差,却是个极善钻营的人。

    一月三十一日,从当地的广播电台,听到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录音后,麦卡锡脑子里灵机一触,就象“打开了一扇大门”般,无数的灵感滚滚而出。

    当晚他立刻投身资料堆里。到处收集新闻资料,忙了一夜后。麦卡锡于二月一日乘飞机飞往华盛顿。想和丘吉尔见面面谈一番,谁知丘吉尔此时已坐飞机飞往纽约,两人擦肩而过。

    于是麦卡锡象追情人般,又紧紧地跟在丘吉尔身后追到了纽约,当天晚上,两眼通红的麦卡锡敲开了丘吉尔的房门。

    二月二日。丘吉尔对外宣布“身体有恙,暂不见客”,却和麦卡锡窝在房间里开始密谈。

    经过数天的准备后,二月六日,丘吉尔在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下召开记者招待会。开始了又一轮的演讲。

    演讲前,聚集在周围的记者和听众们,原本以为这次又是“老调重谈,想把美国拉入和欧洲战争”的老话题,谁知道第一个上台演讲的人,不是丘吉尔,而是一个名叫麦卡锡的陌生人。

    在演讲开始前,与会的记者们,都收到了一份现场工作人员提前发放的演讲稿。这些记者在看到演讲稿的标题后,全部眼睛发亮,因为稿件上的标题名为:“国务院里的**”。

    在演讲中,麦卡锡声称在他手中,有“一份200 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员,但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

    麦卡锡的演说有如晴天霹雳,令美国上下一片哗然,此前默默的麦卡锡则一夜之间成为声震全国的政治明星,而整个美国,也麦卡锡的这番演讲刺激得沸腾了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里,麦卡锡又相继飞往犹他州的盐湖城和内华达州的雷诺,重复他在纽约的演讲。

    麦卡锡在纽约演讲的引起的喧然大波,一天后已传到了柏林和坤甸。汉娜是是通过德国设在美国的情报网得到这个消息的,而在讯息相对闭塞的兰芳,林汉则是通过汉娜的电报,方才知道因为穿越者的影响,麦卡锡主义已经在美国提前诞生了。

    此时的林汉,已是新成立的“兰芳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最高首脑,具体的身份,是兰芳国的国家主席,同时也是兰芳人民党的党主席,兰芳海陆空三军武装力量总司令,头上五花八门的头衔一大堆。

    好在兰芳只是一个“鼻屎小国”,要管的事情并不多,加上有新中国方面的帮忙,比如军事和基层建设方面的具体事务,就被他全推给了手下新中国的顾问们。林汉这个最高元首,很多时候只是个拿笔签字的机器人。

    对于头上一堆的头衔,林汉也是迫不得已才被迫戴上的,他的组织太年青了,加上他本人用少不用老的习性,又看那些民国时代的“公知”和“老家伙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