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1章 燃烧的租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61章 燃烧的租界 (第3/3页)

mp18都是战场上的缴获,汉阳、南京的兵工厂虽然也可以自产mp18。但制造工艺复杂,材料浪费大,红军占领后就已全部停产这种费工时和材料的武器,现有的mp18都是各路军阀手获得的缴获。

    坦克在日租界的巷战,最大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布置在租界里少量的20毫米速射炮,不过这些速射炮大都在前面的火炮覆盖被摧毁。残余下来的少许一旦开火暴露了位置,很快也就会后方重火力或伴随的步兵摧毁。另一个威胁就是这种身背**包从隐藏处冲出来的日本“人弹”。

    日本人在上海驻扎的,毕竟只是殖民部队而不是正规军,受制于诸多因素制约。重火力极少。绝大部分都是步枪类的轻兵器。

    维克斯坦克安然无恙地转过街道拐角,车身上叮叮当当地枪声响个不停,街道处显然存在一个机枪点,弹打在坦克的装甲上不断地反弹开来。随行护翼的士兵纷纷地避到另一侧以躲避跳弹。

    跟随坦克前进的王铁锤。以坦克为掩护探头朝对面瞄了一眼。又缩了回来,然后跑到坦克后面,拿起外挂的电话话筒吼道:“对面的二层房。有大招牌的那座,二楼窗口!”

    坦克的视角有限,在城市战尤其如此,经常是被对手打了半天,坦克的乘员还找不到打他的目标的确切位置。车长若是露出炮塔探头指挥,又往往成为对方重点集火的对象。不过坦克边上若加挂一个外部有线通讯设备,由伴随的步兵充当眼睛,用其和车长联系,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坦克在行进时噪音极大,甚至连内人员相互间都很难听到对方的声音,二战时坦克更是如此。所以坦克内为了提高乘员相互间的联系效率,往往都要装备车内通讯系统用于相互交流,要和外面的步兵联系更不容易。德国的二号坦克是最早使用这种车内通讯系统,美军坦克也有我上面说的这种外挂有线通讯装置用于坦克和步兵交流配合,这种设备在城市巷战极为重要。

    英国人卖给炮党的维克斯坦克上并没有这套通讯设备,这套通讯设备同样也是林汉从德国进口引进的。大半个白天,红军在租界外围和英国人对峙的时候,所有的坦克都在为城市巷战做各种改装和加挂。这辆原重吨的维克斯坦克,现在车身表面就打补丁一般地嵌满各种乱七八糟临时焊上的钢板铁板以以增加防御力。虽然模样难看了一些,但在实战效果很好。

    其实带头的维克斯坦克身上,还差了一样对巷战很有意义的东西,那就是架在坦克上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可惜无论是现在的德国还是苏联,都无法提供这件武器。德国是因为受制于凡尔赛和约的影响,现在才刚刚恢复过来,新式的13毫米坦克用高射机枪生产线还在准备过程,苏联的捷格加廖夫高射机枪要等到1938年才能开发出来,同样也无法提供。所以现在这辆维克坦克上只能架着一挺刘易斯轻机枪充数,该机枪进行过特别的改造,提高了枪架以抬高射击仰角。需要时由车长探头操纵或由边上的步兵跳上坦克使用。

    在接到伴随步兵的指视后,维克斯坦克的车长很快锁定目标,十几秒后,维克斯坦克发出一声怒吼,一炮打进对面隐藏的机枪火力点,直接将其打哑。

    在打哑那个火力点后,维克斯坦克并没有高速突击,而是等着两翼的步兵跟进,清楚两边的建筑。这条两百多米长的街道两旁房,每间都可能藏有伏兵,需要士兵一一清理。

    就巷战经验来说,攻入上海的红军要比日本人丰富得多。在过去三年的战争,红军和南京国民政府打过多次的城市巷战,这方面的经验已很丰富。而红军的许多参加过十一月革命的德共成员,他们也拥有极丰富的巷战经验。这几年在德共援**的过程,也一并交流给了国。

    而租界之战前,林汉和李华梅绞尽脑汁,从后世得得到的各种巷战需要注意的事项,适合的巷战战术,各种脑洞大开的想法,全部整理成书发了一份给红军上层参考,甚至还在德国拍了一部类似的军事题材电影科教片,然后送到红军这边给打上海的红军战士观看,以减少他们巷战的伤亡。

    而就单兵素质来说,急剧扩大的红军虽然士兵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但都是经历过战火的老兵。相比之下,对面的日本人,只有一千出头的经过训练的海军陆战队士兵,虽然他们个人作战技术不输红军,但实战经验却差了很多。在红军士气上不输对手,武器更有碾压优势的情况下,加上战前准备充份。虹侨、杨浦一带的日租界,从开战开始,就以一种令人绝望的“稳定速度”一处一处地落入红军之手。(未完待续请搜索乐读窝,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