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四十章 (第2/3页)

通畅,官位直线上涨,待到王安石任宰相期间,他更是平步青云,历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并兼经筵馆阁、制置三司条例的检详文字、司农寺、国子监、军器监的主管官员,任过知谏院、知制诰、翰林学士和宰相府的具体办事的都检正。

    但编著《资治通鉴》的大史学家司马光曾评价此人用心不正。司马光谏帝曰:“……讳卿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解其所为……”书王安石曰:“(吕讳卿)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

    王安石听了“大不悦”,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司马光的眼光是毒辣的,吕讳卿见王安石终于落台后,觉得变法派大势已去,便背叛了王安石,并且成了守旧派在朝堂上的口舌,他本人也因此被吕氏认可,进了宗族。而王安石却悔之晚矣,唯能在江陵自怨自艾。

    此番三堂公审,他为御史台主官,御史台有监察官员的职责,所以他是审案的主官之一。

    不过另两位,刑部的刑恕就不用说了,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位列九卿之列,这时的主官大理寺卿韩项,年过五旬,须发微白,看起来方正不阿,但却是位地道的变法派,深得蔡确的信任。

    所以说,其实从一开始,这所谓的三堂会审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而在皇宫前搭个高台,皇帝亲临,万民围观,所为的不过是借住民力,将死罪坐实!

    宋朝对士大夫没有死刑,这导致官员的贪腐只剧烈超乎人的想象,因为即便被查出来了,大不了被贬到岭南,也不会有性命之忧。贪腐的收益,与一旦被揭发所付出的成本,完全不成正比,这种宽恕的刑法,实质上就是在放纵犯罪!

    贪官污吏最易激起民愤,这与皇家利益不符,赵顼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曾有意变革此法。有一点值得一提,以韩、吕为首的大士族守旧派固然反对死刑;而变法派的王安石却也反对死刑;倒是司马光、苏轼对此赞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