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收徐庶为仆? (第2/3页)
那个大汉律法多半是在忽悠人,可徐庶现在一门心思修剑术,并未开始深入学习儒家典籍,更不用说律法典籍呢,他敢当街杀人,还敢拘捕,说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法盲,所以马超会拿大汉律法来忽悠他。
徐庶陷入痛苦的抉择中,是为了尊严而死却抛下了母亲,还是为了奉养母亲抛下尊严为人奴仆呢?
见徐庶一脸纠结,马超淡淡一笑,吟诵起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这首诗属于古体诗,更合适在东汉末年用,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乃是颂扬母爱的千古第一诗。
马超刚刚吟完,他的才气瞬间提升五倍,天空有鬼神惊泣的异象,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继《七步诗》后,马超又做出了一首传世诗。
马超现在是中期文尊,才气翻涌,犹若瓢泼大雨,倾注在徐庶身上。
“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徐庶本就至孝,被这首传世诗感染,孝心压倒了尊严,他向马超点点头:“马将军,我想好了,我愿保全自身,愿为将军的奴仆。”
马超扭脸问王方:“我把此人带走,充作奴仆,不知可否?”直接说带走,显得过于蔑视律法,马超便借用了这个大汉律法的擦边球,并非真的想收徐庶为奴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