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四章 不一样的名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四章 不一样的名声 (第3/3页)

外的北斗,张献忠的名声可不太好啊,传闻有屠杀无数老百姓去填大桥的根基,又传闻杀光了之前北斗的原住民,基本把北斗给屠空了。

    包括其余蜀地,基本上,张献忠都没有好名声。

    可在这里,摇身一变,居然成了伟大的农民革命领袖,成了抗击清政府的伟人,是值得尊敬拥戴怀念的大好人。

    当地政府在八十年代,就把凤凰山给保护了起来,封山育林,培修道路,树立碑记,修建水池,并且在县文化馆专门设立了张献忠专区,还把凤凰山申请成了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已经逐渐建设了旅游圣地。

    如果这些只是为了发展经济,巧借张献忠的名头。

    但民间的传闻就做不得假了,张献忠曾将战斗中获得的胜利品,如粮食、衣物、金银等当众发给贫苦农民。至今当地还流传着:“穷人来到凤凰山,有衣穿、有粮吃”的说法。

    而在近代,行乞者也多爱到凤凰山观望,晚上还喜欢凤凰山一处石洞过夜,希望能沾染好运,下一场多乞讨一些东西。

    这完全是反差级别啊,张献忠完全成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表率啊,如果不是中箭身亡,造反还不得真的成功了?

    而这也完全与张献忠在别地的名声相反,要说是张献忠的坏名声,那简直难以启齿,说出来都觉得是大罪过,比屠杀强过百倍。

    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真的太难查证了,而这才短短三百多年,反过来,更早的历史呢?现在流传的,能有多少真实性?

    笑了笑,他研究这些完全没意义嘛。

    如果说在北斗,只是疑似张献忠出现过,那在此地,基本可以百分百证实了,因为出土了很多相关的文化,现今陈列在现文化馆内。

    也怪张兵来之前准备不够充分,不然就应该先去文化馆,尔后才到凤凰山。现在只好先上山,回去在县城里。

    凤凰山的海拔只有400米出头,山并不高,但是占地却非常庞大,足足有三万多亩地,北斗凤凰山与其相比,就是袖珍版了。

    张兵听到这里,觉得要是没点银两,到了山上还真熬不下去。

    故此,就把话题给跑偏了,扯到风水上面,胡吹了一番,最后败退,这几位村民比他还能吹,什么谁谁最近挂了,天上还掉了陨石,这不是神话故事吗。

    莫非这些乡民已经被迷信毒到了一种境界?

    出师不利啊,没敢在耽搁,谢过之后继续上路,香烟还剩下五支,要省着点了。

    一边走,一边思考张献忠身亡的过程,他查到的资料上面说,当时是因为张献忠手下一个大将叛变,投靠了清军,而当时清军的领头人,是鼎鼎大名的鳌拜,这位可是把少年康熙压得喘不过气来,鳌拜不死,康熙也无法牛x。

    而当时,张献忠为了表明抗击清军的决心,尽杀妻妾,连最小的幼子也没放过,一并杀之。带着所有的军队,一路冲到凤凰山处扎营。

    不料清军在叛将的引领下,突然杀来,而那位叛将还在对战中,指出了张献忠本人,尔后,张献忠就成了目标,不幸中箭身亡。

    张兵所疑惑的,就是那一名幼子,按父亲张謇的说法,那幼子并没有死,而是被秘密护送了出去,保护了起来,最终传到了张兵这一代。

    这听起来,就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但发生在张兵自己身上,就不好说了。

    但一想到家族寿命大限,张兵又不得不认真对待,宁可信其有。就如那卖核桃的中年老板,世事无常,如果不去争取,也就没有发言权。

    凤凰山终于到了,虽然张兵依旧没搞到钱,但不影响他此刻的心情,三百多年前,张献忠率领十万大军,与清军豪格、鳌拜等将领激战,最终遇难。

    想想张献忠斩杀过两位明朝王爷,还逼死过两位,横跨武蜀两地,最后却没扛过清军。这到底是吴三桂的错,还是清军当时的气运太强了?这里面是否牵扯到了龙脉?

    ps:今天就这一章了,明天会三更。(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