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9.第1349章 挑剔眼光 (第2/3页)
多看两眼的作品。雨果意识到,虽然他的挑剔是有部分原因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经历了1994年的经典井喷、1995年的佳作连连,接下来的作品质量确实是有些下滑的,不要说和过去两年时间里即使是商业电影也有许多亮点相比较了,就连文艺作品、**作品也都逊色了许多,这也让人颇为遗憾。
最后雨果留在手上的剧本只剩下两个,一个是来自米拉麦克斯的“英国病人”,一个是英国小成本**制作“猜火车(trainspotting)”。
“英国病人”是赫赫有名的作品,韦恩斯坦兄弟显然是希望继“低俗小说”之后再次和雨果合作,这部成本不到三千美元的作品让英国导演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minghella)一举成名,电影美轮美奂、感人至深,堪称经典,在奥斯卡上映的了十一项提名,并且囊括了九项大奖,是“阿拉伯的劳伦斯”之后最为经典的一部沙漠史诗电影。
后来安东尼虽然还推出了“天才雷普利(the。talented。mr。ripley)”、“朗读者(the。reader)”、“冷山(ountain)”等佳作,但都无法超越“英国病人”。
“英国病人”将战争背景之下发生的一段婚外情描述得如诗如歌,那种美好到极致的诗意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之下带上了一丝悲怆和恢弘,带来了久久挥散不去的心灵回响。作为一部能够将**情讲述得如此细腻而动人的同时,却又不失大气浩荡的作品,“英国病人”确实是一部佳作。
这部电影也一举成就了男主角拉尔夫-费因斯和女主角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kristin。scott。thomas),两个人都获得了奥斯卡提名,但双双落榜。一直到许久以后,还是有人认为奥斯卡欠了克里斯汀一座小金人。
不过雨果也不太适合这部作品,电影的题目是“英国病人”指的就是男主角,这名男主角就是因为失忆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人们称呼他为“英国病人”。当然,如果雨果决定出演这部作品,完全可以学习英国口音,这并不是难事,但肯定就没有那么纯正了。
更为重要的是,“英国病人”虽然是以男主角来串联整个故事的,克里斯汀和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binoche)两个角色都算是配角,但作品真正出彩的恰恰就是这两个女性角色,克里斯汀的演出广受好评,朱丽叶更是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认可。相比之下,男主角拉尔夫的发挥空间并不大,一来是大部分时间都作为失忆者处于迷茫之中,二来是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纠结都远远比不上另外两个角色。
这的确是一大遗憾。即使如此,雨果仔细想了想,还是把这个剧本留了下来。
至于“猜火车”就更加声名显赫了,当看到这个剧本时,雨果难得的亢奋了起来。
“猜火车”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票房,事实上这部作品的全球票房也才不过两千万美元而已;也不是因为奖项,这部作品虽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