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2章 振聋发聩 (第2/3页)
方式警醒世人。
凶手并没有隐藏自己在杀人时的快感和享受,但他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替上帝惩戒那些罪恶,用鲜血淋淋的罪恶让人们清晰地意识到七宗罪的可怕和肮脏,并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重新为社会带来光明。在凶手自己看来,他是拯救者;在受害者看来,他是加害者;在沙摩塞看来,他是殉道者也是受害者。
沙摩塞、米尔斯和凶手这三个人的立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矛盾,这也成为了影片留给我们最大的思考课题。
沙摩塞和凶手都对社会的冷漠表示不满,他们都是负面情绪代表,前者选择了逃避,后者选择了极端;沙摩塞和米尔斯都相信必须依靠正义战胜邪恶,这是正面情绪的光辉,前者沉稳缜密,后者英勇朝气;凶手和米尔斯都是七宗罪之一,是社会冷漠和残酷的产物,欲。望引领着他们走向了终点,只是前者是意识清醒的引导者,后者是浑浑噩噩的跟随者。
另外,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还阐述了一个观点,新媒介的出现对人们认知世界方式的改变,这也决定了社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冷酷。
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接受不同媒介影响的三代人。沙摩塞是在印刷媒体环境里成长的,他应该出生在二十年代左右,那个时代电视还没有普及;而米尔斯显然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至于凶手则代表了印刷媒体兴盛、电视媒体崛起的交接一代。这也可以看出三个人的个性差异。
印刷品是由字符和图像构成的,阅读时需要大脑不断地解码、记忆、呼应、总结,是一个典型的思维过程,沙摩塞正是秉承了这种逻辑的、缜密的、深刻的思考方式,善于发现细节,并以线索进行逻辑推理,沉着谨慎地展开破案。
电视是光影和声音的组合物,观看电视时不需要动脑子,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电视上的通俗语言和生动画面,这也造就了米尔斯狂躁、冲动、易怒、油腔滑调、满嘴脏话的个性,破案时也就是对着现场图片翻来覆去,即使沙摩塞给了他相关书籍资料,他也毫无耐心。
凶手则秉承了这两种优点,他沉着冷静,但同时又不缺乏灵活应变;他构思精细,但同时又不缺乏恢弘大局观;他保持了古典主义的经典和复古,但同时又吸收了新生代文化知识的先进和创新。于是,七宗罪的殉道方式就诞生了;于是,凶手就将沙摩塞和米尔斯玩弄于股掌之间。
正是这种隐约的矛盾和纠缠,也使得电影更加暧。昧不清,意义也更加深远。
在电影之中,米尔斯和沙摩塞才是审判者,而凶手则是满手血腥的被审判者。但事实上,凶手儒雅沉静的外表、稳重从容的话语,却让米尔斯血气方刚、夸张肆意的表现和沙摩塞死气沉沉、犹豫不决的态度显得苍白无比,彷佛凶手才应该是全知全能、平静温和的上帝,而沙摩塞和米尔斯才是愚昧无知、坐井观天的人类。
观众就好像沙摩塞一般,很难对代表正义的米尔斯表示赞同,也很难对代表邪恶的凶手予以斥责,这种游走在模糊界限的踌躇和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