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政治局议事 (第2/3页)
原来是段瑞在说话。
杨威点头,不管他和自己是不是一路,
瑞在北洋军阀里边还是少有的人才:“段总长接着前的情势和我国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从目前的情势看,德国、奥匈一方暂时占据上风,法国、俄国被打的抬不起头来,如果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即便英国全力插手也不一定改变战局,德国称霸欧洲是很有希望的,如此推论,我们当然要进一步推动以前的策略,向俄国腹地进发,争取获得最多的利益。”
—
杨威微笑着点点头:“段总长说的不无道理,大家还有什么看法?”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没人说话,连熊希龄都不说话。
袁世凯咳嗽一声,开声说道:“各位,对于世界形势的发展。我可能不如杨副总统看得清楚。我想再座也没有一个人比他看得清楚,他毕竟是德军进攻计划的重要策划者之一。
但是我还是想从我多年地经验出发来谈谈,我和段总长地看法有点不一样。打仗的事情并不是那样简单的,尤其是这样规模庞大地世界大战,不能简单从一时的优劣判断。
如果现在还是中世纪,铁路没有、机械不发达、军舰也不发达,那时候如果发生世界大战,像德国这样的大陆国家还真的有可能一点一点统一整个欧洲。
但是现在不同了。各个国家都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海权被突出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这个方面,德国处于天生地劣势,被英、法、俄等国家包围在欧洲大陆,虽然他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但要战胜所有这些国家还是非常困难的。”
段瑞紧紧的皱起了眉头,他心里是不大赞同袁世凯的话的。他认为这些都是从大面上说的话,漂亮是漂亮可不一定有用。
他从德国留过学,深深明了德国的可怕,也对西方地一些哲学颇为了解。
就像炮弹的制作。袁世凯可以说这种炮弹有什么作用,有多大威力。但他却不知道炮弹的制作需要什么样的钢、铜、火药,而这些细节才是最重要地,所谓细节决定一切,这句话可不是虚妄,总之,他觉得袁世凯的话有点儿虚。
于是他说:“按照袁大总统地意思,那岂不是和我们之前的战略相违背么?要知道我们之前可是做了万全的准备,一方面进攻俄国,一方面防备日本的。如果德国方面战败的话,我们又该怎么办?”
袁世凯说:“无论德国取胜与否,我们都要采取这样的战略,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所采取的战略必须从自己的特定情况出发,而不能受他国所制约。
我记得杨副总统以前说过,无论我们站在哪一个阵营,日本都是要侵略我们的,俄国都是要扶植蒙古独立的,我们都要进行抵抗,这不会因德国的胜负而有所改变。”
两个人你来我往这叫一个精彩,杨威听得津津有味,这俩家伙比黎元洪厉害多了,比起他们来,其他大部分人都是草包。
段瑞并不因为自己是属下而有所顾忌,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袁世凯也不因为自己是大总统而不允许手下有不同的意见,如果要是那样,他也不能空手打出偌大的天下了。
于是最后总结出三个可选的道路,一个就是继续向俄国腹地进攻,配合德国,争取把俄国灭掉;第二个就是暂时不作为,静等欧洲的局势明朗化;第三个就是和俄国讲和,对德国宣战,尽量捞取好处。
袁世凯没有拍板儿,因为他也不知道局势将会如何发展,在这方面,他不如杨威了解的多。
杨威发言道:“在战前我向德国皇帝和德军总参谋部提过一个概念,就是三周的概念,如果德、奥、意三国能在三周时间内拿下法国,进而用最多两周的时间集中力量,上百个陆军师长驱直入俄国,那么,再有我们的配合,俄国就肯定完蛋了——这三周主要是从军事角度来讲的,是分析过各国兵力、调动速度和运输情况再下判断的,也得到了德军总参谋部的认可。
我们跟德国签订的秘密协议最主要的节点也是这个三周的时间,这是实事求是的,如果他们在三周时间内没有达到预定目标,那对不起,我们究竟是继续攻击俄国还是转过头来对德宣战,都是不违背原则的。”
“啊?”众人大多都不了解秘密协议的内容,如今一听不禁吃惊不已。
梁启超这样的文人尤其惊讶:“我说杨副总统,这样一会儿打这个一会儿打那个,合适么?这不是小人做的事么?”
杨威呵呵一乐:“没错,这就是小人做的事,不过这只是一个可能,从我心里出发,我是不愿意对德宣战的。”
“说了这么半天,您对这件事究竟有什么看法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