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81 (第2/3页)
街巷里。及其狭小黑暗的吊脚屋里,我们见到了小柱和他的9个表兄妹。他凶悍的舅母正在打他,说他经常往外跑,非常顽劣,让我们把他领走。小柱的舅父在码头给人挑货,不在家。
留点钱,出了门,我们对视了一眼。
我明白了他所说的复杂。父母已经不在,待在这样的家里,他迟早还会再跑,再被某个街头的混混或者流氓盯上。
他问你还要管么?
我说,要管。可是,怎么办?
他说,有治标的,有治本的。看你想要哪一个。
当然是治本的。我说。
带他脱离这个家。他坚决的说。不然,他还会再离家出走,再去偷钱。
当然这是最好的办法。如今兵荒马乱,去哪里找好人家来收留他呢。
我为难的说,找个好人家领养他,简直难上加难。即便人家愿意,他万一不去怎么办?
他沉思了一下,“不需要找人家来领养。只需要给他找个学校,或者慈幼院。”
他给我说,小柱已经6岁半了,可以上学了。如果学校可以寄宿,他就不用住在舅父家了。假期时间短,住在舅父家里,再给他们留点钱,不容易被嫌弃。即便他们不愿意,也可以在学校工读,不会受街面上的坏人影响。
目前看来这是最好的办法。去哪里找这样理想的学校呢?我问。
他说,这就是我找你来的原因。我找找熟人,抓个贼还行。教育界,我基本没有熟人。重庆我虽然来过几次,有很多地方也不太熟悉。找学校,我需要你帮忙。
我当然不会推辞。我跟他约定,各自先找。有合适的,再一起去看。
跟着的时间,我把几乎动员了所有的社会关系。结果却令人失望,所有的孤儿院,无论是中国人开的,外国人开的,教会开的,寺庙开的,统统爆满。听说小柱还有舅舅,就更是摇头。“只收没有任何亲人的孩子。”
慈幼院就更成问题,只收6岁以下的孩子,大多还只是托管。
写信告诉陆文翔,他那边的情况也类似。不过,他安慰我,有一些孤儿院比较偏远,我们可以试试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