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转载)蓝衣社碎片评论---余世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转载)蓝衣社碎片评论---余世存 (第1/3页)

    ()    这篇评论里很多地方我非常赞同,觉得说得挺透。无须多言,转载之。不知是否违反规定,不行再删吧。原文来自豆瓣。

    蓝衣社碎片(评论)

    作者余世存

    戴笠是一个曾让很多人闻名sè变的人。在国民zhèng fǔ统治时期,他指挥的军统为国家搜集了大量的情报,并为zhèng fǔ除去了很多反叛者、颠覆者,为蒋介石除去了很多政敌。他被称为“蒋介石的配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最神秘人物”。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向蒋介石提出要见到“中国的希姆莱――戴笠”。这是一个让人想起王朝政治时代的东厂、西厂一类机构的鹰犬、爪牙。人们对这个军统特务头子的评价无外乎“间谍王”、流氓成xìng、“杀人魔王”,对此类人若不能除之以快,也应该敬而远之,以为此种人心狠手辣、残酷无情,不讲道德。大多数人甚至天真地以为自己跟戴笠们隔得很远,以为戴笠一类人是社会的极个别,是人群中的特例,是莫测其威仪心智的神秘者、非常人物。

    这其实误解了戴笠及其同志,戴笠们是很平常的。甚至可以说,这种人在我们的社会里无处不在。在戴笠们的身上,有着我们中国人最可宝贵的进取jīng神。无论出身如何,他们知道要努力成材。这种成材,可以解读为胡适之说的,努力争取个人的zì yóu;也可以解读为求功名富贵。总之,是要实现自己,成就自己。因此,他跟一般循规蹈矩的读书人不同,尽管他的成绩也很优秀,他却不守成规、piáo赌成xìng,一度被学校开除。

    在穷困的rì子里,戴笠也不曾忘记自己的志向,不曾改变自己爱整洁的生活习惯。哪怕是俗艳廉价,他也总要保持衣冠楚楚。比方说,在杭州混饭吃时,他只有一套夏装。为了保持整洁,他通常在西湖边找一块无人之地,脱下上衣和裤子来洗,然后把衣服晾在一块有太阳的岩石晒干,自己在一边替帆布鞋上粉,直到看上去像新的一样。而也就在这种一般人都觉得尴尬的穷讲究里,他结识了终生的朋友,当时的小学教师、后来成为蒋介石的门生的胡宗南。按照戴笠的传记作家,美国人魏斐德的说法,戴跟胡宗南都是小知识分子,即今天社会学家眼里的“小平头阶级”,不自觉地具有流氓知识分子特有的自负,“他们各自在对方身上看出了自己对权力和地位无限的渴望”。

    戴笠不仅有生活目标、理想,也有实现这些目标理想的艰苦付出。在他30岁时,听到“革命朝气在黄埔”的说法儿,就自改其名,取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rì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骑马,他rì相逢君须下”之意立志,更名戴笠,考入黄埔军校第6期。这种吃苦jīng神是难能可贵的。甚至到他成为蒋的心腹之后,他仍然身先士卒,事必躬亲。为了北伐收集情报,他常一个人奔走四方。当时共事的同学徐亮回忆说:“人称戴笠是英雄,我以为是怪物。这种人醉心事业,连皮肉痛苦,都能忘记,非怪物而何?”抗战军兴,戴笠已位高权重,但他在淞沪之战中,白天忙于组织对rì情报战,并竭力建立军统武装别动队(后来的忠义救**)协助正规军作战;晚上,他亲自坐车从上海到南京,向蒋介石汇报战况和情报分析。那时南京到上海铁路已经不通,汽车也只能灭灯行驶,rì军飞机不断轰炸扫shè,时时如身临鬼门关,他却犯险如常。抗战后期,戴笠屡次化装深入r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