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逛出来的信息 (第3/3页)
天机”先生,曹『操』身边的红人,能与他们同坐饮酒,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的殊荣?更重要的是,我原本就是个小人物,平日里趾高气昂,自觉高人一等并不是我的风格,同时也最是鄙视这种人,因此往往在我自己看来是很普通的待人接物方式,却能意外的让不少人心折于我。
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逐渐的,从邓桦、李忠到吕丰、吴克,再到张任这些人的一一归附,我慢慢的发现自己虽然没有啥王霸之气,却反而有这种特殊的“魅力”,其实,说白了这无非就是“尊重”二字,但难就难在,这时代的“尊重”都是对上不对下,即便是如刘备、曹『操』这种“大腕”,玩起这招来也绝不如我,毕竟他们本质上是“装『逼』”,而我则是发乎于心,套用一句广告词,这就是“野酸枣,纯天然”(请用唐山话念)。
当然,对于张福他们,我也不完全是出于无心,不过并非想拉拢他们为己用,仅仅只是想搞好关系而已,毕竟结善总是好过交恶吧。
一边慢慢喝着热酒,一边和张任他们闲聊,同时也有意无意间的听着其他客人的谈论,不过他们无非说的便是些生意买卖之类,即便有谈到如今天下形势的,也没什么新鲜内容,毕竟作为曹『操』参谋的我,知道的远比他们详细得多的多。
“子满、文破,你二可知此酒肆是何人所有?”我忽然开口问吴克道。
吕丰、吴克自从到了许昌后,便在我安排下熟悉许昌的街道、布局,为的自然是万一出现紧急情况,不要像没头苍蝇一般『乱』闯才好。
吕、吴两人闻言,想了一下,都面带愧『色』的冲我摇了摇头,神情很是自责,我到是并不在意的笑了笑,毕竟许昌如此大城,他们不知道这个酒肆的情况也属正常。
见是如此情形,我便转身问另一桌的张福,想来他应会知晓一二。
果然,张福闻我问询,恭敬的小声道:“将军,小人听闻此酒肆似是河东卫家所开,至于是否是真,小人便不得而知了。”
河东卫家?我有些纳闷,心中实在想不起是哪个河东卫家。这时一边吴克见了,轻声在一旁问道:“可否是治书侍御史卫大人其族?”
张福点点头,道:“正是。”
说到此处,我已经知道这个河东卫家是谁了,那便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蔡文姬的第一个丈夫卫仲道,如今身在长安,恢复生产的治书侍御史、领雍州别驾从事之职的卫凯卫伯濡那一族了。
卫家是以文而名,否则当初以蔡邕这样的文学宗师级别,怎会将女儿蔡文姬嫁到卫家去?至于卫凯,不但熟通律典,在政治、经济上也是一把好手,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便曾命他镇守关中,卫凯提出的盐池官卖之法,不但促进了关中的经济恢复,也增加了曹『操』的财源,日后,卫凯官至魏国尚书,他儿子卫瓘更成为了西晋的司空。此外,卫凯是有名的文学家,更是书法界的宗师级人物。而以这样的底蕴,也难怪这酒肆品味不俗,不过,东西二市每日开闭皆有固定时间,且无夜市,因此在这里开酒肆,恐怕没什么太大赚头,由此也看出卫家虽然有些名望,但论势力,仍算不上世家大族,否则怎会仅仅在这里开一间酒肆?
不过,一想到卫家,我自然想到了被掳走的蔡文姬,在我的记忆中,历史上蔡文姬归汉是在曹『操』当上丞相之后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左右,但现在的历史却有了改变,蔡文姬不但没有归汉,而且连她在南匈奴也没人知道,当真是奇怪之极,不过同时我也想到曹『操』十分敬重蔡邕,如今又志得意满,倘若这个时候把蔡文姬在南匈奴的消息告诉曹『操』,再借助鲜卑来朝的机会通过鲜卑迎回,这岂不是一个博取曹『操』好感的机会?当然,作为来自后世的我,想到这样一个才女落在异族饱受凌辱和鞭笞,以及那羌胡番兵“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情景,心中的怒火便不觉燃烧了起来。
此时,就在我心情澎湃,难以平抚之时,忽听得酒肆门外响起一阵嚣张的笑声,声音未落,只见一行数人跨步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