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锋(上) (第2/3页)
后转言道:“然如鲜卑、匈奴之辈,皆为狼子之心,稍有利诱便起贪念而不自知,此乃其『性』,唯有先以铁血屠戮之,而后安抚其心、同化其志,或可解此祸患也。”
曹『操』听了点点头,忽然问道:“子翼所言同化乃是何意,又是如何而为?”
我微微一怔,才意识到这时代尚未出现这个词汇,不过这东西说起来可不是一时半会能讲完的,于是只好尽量简洁的解释道:“同化之意,便是融异族而入我族,使其虽知己族却以我族为荣,数代后纵其族存,所为所想却如我族之民一般无二,至于如何为之,干亦未思周全,然观先人所为,再辅以己思,盖以言表,便是先以铁血破其胆,凡来犯者皆不赦;其次凭我泱泱大国之威,增四外夷族原有仰慕之情,以文字语言、诗文歌赋、农工商贾一干诸多方面侵其族人之心、导其族人之行、夺其族人之志;其三以通婚之法,弱其族力;其四乃为迁徙,将夷族四散于我族之内,同生同耕,如此加以时日,或许当可有成也。”
其实大汉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同化,一直都在无意识之下缓慢进行着,而历史上后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正是这种缓慢积累逐步发展到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并且由于内因、外因的双重影响下,质变的过程极其激烈,犹如井喷,因为这种变化非是由汉族这个强势主体民族所主导,反而是被动的接受后,再凭借自身强大的“消化”能力转化了主导的少数民族,因此只能被称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而不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同化。
对于我来说,仓促之间能弄出个一二三四来,已经不知道一瞬间消耗了平时几倍的脑细胞,好在虽然说的“粗犷”,但身为军政大腕的曹『操』也还是听得连连点头,毫不掩饰眼中欣喜、赞许之『色』,道:“子翼此四法深合我心,君之才学、所闻,不亏‘天机’之号也。”
曹『操』的反应并未出乎我的意料,历史上魏国所辖之地中,并州外有鲜卑,内部汉胡杂居又近临洛阳、许昌;幽州亦对鲜卑,其身后便是曹『操』的大本营冀州;至于凉州则面对羌族,如此局面下魏国能在与吴、蜀争霸天下的同时,还压制着鲜卑、羌、匈奴等族,足见曹氏在解决周边夷族上的重视和能力,这其中曹『操』所制定的政策和手段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其后曹丕、曹睿等多是延用其法而已,而曹『操』所用的,正是讨伐、安抚、迁徙、分化等等手段,与我所提颇有相似之处,再者曹『操』本人又非循礼守旧,不能接受新鲜事物之人,所以倘若我这番并无太过超前的粗略理论,若是得不到他的认可,那才奇怪了,毕竟就算曹『操』本身再过厉害,也仍免不了被历史所局限,相比较起来,我还多了将近两千年的见识,简单糊弄一下总还是可以的。
“丞相过誉了,干所思粗略,未得详筹,亦不曾施之,而刺史梁习于并州得丞相之允,诱谕招纳胡狄,而后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其等为幕府,次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