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勾心斗角(下) (第2/3页)
,同乃老夫之肱骨,子翼又何必如此谦逊?”曹『操』停顿了一下,缓缓收了笑容,又平静的道:“张鲁虽已有归顺之心,然其人优柔,又有刘备、诸葛大军相迫,老夫时才与文若等人商议,为防其反复,当速调曹仁大军一部出斜谷关前往汉中,但若得占阳平,此外亦可自长安谴一军,经子午谷过汉水而近城固,如此则无忧也,不知子翼以为如何?”
“丞相所谋甚细,阳平关及城固但得其一,汉中皆无可守之地,再有诸葛之『逼』,足以使张鲁降顺也。”我此时实在不想再出风头,何况曹『操』所说的确如此,因此装作沉思片刻后道。
这时一旁董昭皱了皱眉,拱手冲曹『操』道:“丞相,昭觉兵分两路而进阳平、城固虽佳,然子孝将军所率围困天水大军虽有十余万,但除却留守散关两万兵马外,亦要于抚风驻扎一军,以防马超进犯,故可往汉中之兵恐不过七、八万而已,且大军征战多时已有疲态,因此昭以为不可均分为二,当以城固为重,阳平为轻,还请丞相定夺。”
“公仁因何觉城固重于阳平?”曹『操』不动声『色』的问。
“禀丞相,城固虽于汉水以南,有急流为阻,然如今时为隆冬,水面多已冰冻,大军可从容而过,时才叔治(王修)亦言长安粮草不足,需自洛阳调拨一部,而往阳平多为山路难行,实是运送不便且耗损颇多,何况张鲁为防刘备,必结重兵于葭萌之前,如此城固则疏于防范,故昭觉主力当在城固。”董昭侃侃而谈道。
曹『操』虽听他所言有理,但却不表态,而此时荀攸忽然微微笑道:“丞相,在下以为还是当谴重兵于阳平为佳。”
“偶?公达又何以论之?”
荀攸从容道:“无他,阳平毗邻葭萌,若有大军在此,则可威慑益州兵马,进可直入汉中,退可以阻蜀军,实乃要冲之地也。”
董昭闻听荀攸所言,面『色』微沉,道:“荀大人只道阳平关险,然张鲁若不让之,不知何来粮草以供军需?大军既不得长驻,又怎组阻益州兵马?”
荀攸施然一笑,道:“葭萌如今正在刘备之手,且距汉中甚近,而城固则远,亦非得张鲁所让,不知董大人可否先于刘备而取汉中?而粮秣虽运之不易,然武都、下辩皆归朝廷,运粮绝非大人所言之难。”
“武都?君莫非忘了天水马超不成?!”董昭冷笑道。
“马、韩自保亦难,何有力再攻武都?况且正如大人先前所言,散关、抚风尚有七万大军,其若来犯武都,正得我所愿也。”
董昭正要再说,却见曹『操』淡淡一笑,摆了摆手道:“公达、公仁所言皆为有理,暂容本相三思。”说完却又转头问袁涣道:“曜卿之意如何?”
谏议大夫袁涣肃然拱手,答得到也干脆,道:“涣于军事非所长也,两位大人之言皆为有理,然自雍州运粮至阳平,确为不易,如何而为还需丞相定夺。”
曹『操』对他所说到也并不意外,袁涣确实不太擅长于攻伐之道,因此点点头又咨询于荀彧。
“丞相何不令大军发往阳平关外,伺机而动,为牵制刘备之用,再以精锐进击城固,迫张鲁早降,至于粮草,张公祺既有归顺之心,不妨令其运粮十万于下辨以资阳平大军之用,想来应不难矣,而雍州之粮秣多供城固,如此何忧?”荀彧道。
董昭看了一眼荀攸微有不满,但却忍言不发,而曹『操』听了他这带有“和稀泥”嫌疑却也算合理的说法后,沉『吟』了一下,笑着问我道:“不知子翼可有妙计教我?”
我一直冷眼在侧,看着董昭、荀攸争辩,这两人各持一辞,彼此不服,而荀彧所言虽看似平衡,但却暗地偏向其侄,说来这三人意见相左并非仅此一事,具我所知他们平日便略有不和,究其根源荀家叔侄乃是坚定的“保皇派”,而董昭则极为忠于曹『操』,曹老大为公为王都有其奔走之功,因此在大义立场上便有不同,而我既知历史,自然不会去给自己树立董昭这样一个敌人,但在没有能力想出更好的办法时,荀彧的主意的确可行,这到并非全是看中阳平之险,最为重要的是我知刘备此次攻取汉中,必以诸葛亮为帅,而面对诸葛牛人,倘若不在阳平布以重兵,实不如不派,是故我只得道:“董大人所言甚是,如今仓促之际,恐难有充足粮草以供大军驻于阳平,但刘备此次进兵汉中,必以诸葛孔明为帅,因此若以偏师而往,恐难敌之,而干以为张鲁可否归顺才为重中之重,其若降,则无少粮之忧,便可于阳平驻以重兵,其若毁,则不如大军进于城固,是故干觉文若先生之计可行,不过阳平处不宜立投重兵,可与城固一般先谴万余精锐,同时向汉中讨要粮秣,其余大军在后缓进见机而行。”
我这话说得两边各不得罪,荀彧、董昭皆无出言反对,而曹『操』听完似乎颇有深意的看了我一眼,淡然一笑道:“此事容本相三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