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一章 科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一章 科举 (第2/3页)

目的,所以虽然这方法演变到后来如同“鸡肋”,甚至说严重点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现在相比起察举制来说则要进步了许多,也更符合历史的发展,而且应该客观的说,正是由于中国自隋开始的科举制度,从而保证中央集权制度的稳定,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延续『性』,使得更多的普通百姓和有才志之人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跨越原本阶级的途径,从而缓和了各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且中国能够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大都保持着一个整体的形象,不像欧洲一般四分五裂,也未尝不有科举制的功劳在内,其实就算到了我那个时代的考试,不也有很多是借鉴科举制之中优点的么?当然,科举也有它的弱点,比如科举制度的基础是精英教育,是为选拔官吏而设,若要进行国民教育那是远远不够的,不过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显然是不现实的,眼下刘备所需要的就是能吏,是精英,至于国民教育,那也要等三国一统,百姓得安后循序而为才可。

    刘备见我沉思,不敢打扰,片刻之后我微微一笑道:“曹『操』既有‘征贤令’,使君何不以科举之法召天下之才?”

    刘备、庞统听了这新鲜的名字,都面『露』不解,刘备问:“何为科举之法?”

    我从容道:“设科而考,以优取士便为科举也,察举之法虽用百年,然其皆凭推举者个人之才而辨,难免高低参差不齐,甚有悬殊,且天下之大,无名而有大才者众多,有名而无实才者亦众,譬如当年孔明往东吴,其处擅高谈、引史据典者何其多也,然却不见能保境安民,造福一方,此等之才不要也罢。而科举之法,则不以贵贱尊卑而分,凡身家清白,无作『奸』犯科者均可考之,使君可以经学、诗文、时务、律令、算经、史学、格物等等分而设题,数年一考,取其优者按其所长为用,此外再以征召为辅,何愁天下英才不尽归使君麾下?”

    刘备闻听我所说科举之法,不由眼中一亮,面『露』惊喜之『色』,要知以往的举士之法确是选择面小,而且选拔人才的权利下放,时间一长,便使得越是有名望的大族则势力越强,逐渐形成了士族集团,倘若改为科举之法,则选才之权如同归入己手,如此一来,自己不但有了固定的人才之源,更可解士族割据之忧,豪门大族必也受到遏制,实是绝妙之法也,于是连连赞叹道:“子翼真乃奇人也,竟有如此妙想奇思,备得子翼为友,乃是何等之幸事也?!”

    一旁的庞统也是眼中放光,盯着我看了又看,随后感叹不停的道:“子翼之头莫非与众不同否?此科举之法确是可改以往众多弊端,若可细思而为,必可大行于世也。”之后又微微皱了皱眉道:“只是若将之宣于天下,曹『操』、孙权处派间而来又当如何以防?此举若行,则百姓、士子必喜,而豪门大族则当忧,又当如何以对?真到科举之期,欲试之人众多又怎相解?”

    我本以为庞士元这荆州大族的代表人物听了科举之法,纵然不反对,也要暗自琢磨犹豫,谁知他却先是赞赏不已,随后又在一串问题中毫不忌讳的说了出来,真令我不得不挂目相看。

    刘备听了他的这些问题,也很是关注的望着我,一脸的殷切表情。

    我微微一笑道:“此法使君可在荆、益二州而为,至于是否宣于天下则是各有利弊,此还需使君裁定;如今察举弊端已越来越重,为日后绸缪,当行科举之事,况且此举有利于百姓,而天下以民为重,需知得民心者才可得天下,至于豪门之忧,此时益州初定,万象更新,本地大族惶恐不安,使君正可细化科举之法后推而行之,以其为主而察举为辅,日后逐渐改为以征召相辅。而荆襄之地孔明及士元皆可为表率,先将科举与察举并行,后逐渐改之即可。”

    我停顿了一下,看了看仔细倾听的两人,接着道:“干所思此法,仅是粗略而已,其中如怎样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